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北京的胡同》实录

作者:徐建英




  师:打开书,自读课文,请思考:课文的题目是“北京的胡同”,那么文中哪几段写北京的胡同?(学生自读课文)
  生:文中的第三、第七段写北京的胡同。
  师:很好,我们先来学学写北京的胡同部分。我来读读第三段,请你们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生:“北京的胡同窄窄的,不急不缓地伸展着,如一个走过多年沧桑的老人。”
  师:回答得很好,请问作者为什么把北京的胡同比作走过多年沧桑的老人?
  (学生们一时语塞)
  师:(提示)我们先看“沧桑”是什么意思?
  生:“沧桑”是沧海桑田的缩略词,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很好,那么,这是么句?
  生:比喻句。
  师:那么在这里,北京的胡同和沧桑的老人有什么相似点呢?
  生:(一学生举手)这句话写出了北京的胡同有悠久的历史,它像一个饱经沧桑的时间老人。
  师:很好,北京的胡同从元大都开始建立,经历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现代,它见证历史的变迁,就像一个经历世事变化的老人一样一路走来,所以把北京的胡同比喻为多年沧桑的老人很贴切。
  师:请一位同学读“两边的四合院……宁静”部分,其他同学圈划出你认为比较生动、形象、贴切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北京的胡同生活是怎样的。
  (生圈划、交流、老师板书有关词语:不急不缓、不慌不忙、静静地、细细地)
  师: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句话:“推车的老人穿着布底鞋,细细地从胡同里踩过。”如果把“细细地”改为“轻轻地”“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或把踩改为“走”,好不好?
  (生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
  生:我查过词典,“细细”在词典中有三个义项:第一个是跟“粗”相反,第二个是俭朴的意思,第三个是细小的、不重要的意思,但我觉得用在这里都不确切,不知该如何理解?
  师:有同学知道吗?
  (生都摇头表不理解)
  师:同学们,如果有一盘美味佳肴放在你面前,有几种吃法,可以狼吞虎咽地吃,也可以细细地咀嚼,你认为哪种吃法好?
  生:我喜欢细细地咀嚼。
  师:为什么?
  生:因为细细地咀嚼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师:对了,同学们想一想,胡同中的老人推着小推车,在胡同中卖小杂货,这里的“细细地”表现出了老人从容优雅的样子,他边走边在欣赏胡同景色,同时又在品味胡同生活,对不对?而这个“踩”字是用脚踏在上面,稳的意思,也写出了老人从容优雅的样子,对不对?
  (生频频点头)
  师: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的从容优雅?
  (生又陷入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不是天津或南京的胡同,也不是其他地方的胡同,而是北京的胡同,北京是谁居住的地方?
  生: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师:对啊,北京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所以北京胡同中的人们,居住在天子脚下,皇城根下,多多少少受到天子的熏陶,所以一切都是那么从容优雅,不急不缓,你们认为呢?
  (生点头,表同意)
  师:如果说第三段描写了白天的胡同生活,那么接下来学的第七段,写的是什么?我来读这一节,请你们思考:这一节写了什么?
  生:黄昏到夜晚时的胡同生活。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特定的时间段中的胡同生活的?
  生:抓住了涌进胡同的车铃声,炒菜做饭的响动,香气慢慢在空气里散开,树下有聊天的人这些生活场面来描写胡同生活的。
  师:这样的胡同生活给你一个什么感觉?
  生:很温馨、很质朴。
  师:这是一种温煦、质朴、平淡的生活,但是它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在对胡同的描写上,作者也用了温馨的色彩来描绘胡同,从染上淡淡的红色,到夜色初升,最后到月满树梢,给我们温馨而诗意的美感;同时,在对胡同生活的描写上,作者也描绘了胡同生活的平淡,如车铃声,炒菜做饭声、香气、聊天的人,这些给我们温馨的感觉。胡同从宁静到热闹,从热闹归于宁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样的描写朴实无华,而又那么真实可信。
  (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学生再次齐声读课文)
  师:这是一种平淡而又平凡的生活,但从中流露出温情和快乐。这就是生活中的美,也许同学们会很惊讶地说:这也是美呀,我好像每天也在过这样的生活,但是我怎么没感觉到这是一种美呢?这种美是温煦的美、质朴的美,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然而我们却很少真切地感受到它。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作者冯雪梅凭着对生活的爱,在平淡中发现生活是如此之美,并把它描绘出来.使我们也感受到了这种美。请一位同学读这一段,其他同学闭上眼,品味胡同生活,享受这种美的生活。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写北京胡同部分,那么文中其他几段在写什么?
  生:写家乡的小巷。
  师:为什么作者还要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家乡的小巷?
  生:因为家乡的小巷和北京的胡同有许多相似之处,看见北京的胡同,不由得联想到家乡的小巷。
  师:那么你能说出北京的胡同和家乡的小巷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有槐树、柳树,有挂着随季节变换的衣裳;胡同里有老人、小孩在胡同里做小买卖、玩耍。
  师:很好,那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想是对比,从对比中表现出两者的相似: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积,都有温馨、快乐的生活。
  师:对啊,所以文中作者有这阵一个感叹:生活于现代都市,却摆脱不了回归从前的愿望。这是一冲什么感情?
  生:我觉得是对这种生活的一冲留恋之情。
  生:我觉得是一种怀念之情。
  生:我认为是一种怀旧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好。文中用了两个转折句:“我穿梭于都市林立的高楼间,却无法抹去太多带着尘埃气息的旧事。生活于现代的部市,却摆脱不了回归从前的愿望。”两个“却”句,写出了作者对往事深切思念、留恋的感情。
  师:我来读8、9节,请你们思考:作者强调的“唯一不变,永远不变’的是什么?
  生:是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
  师:那么,什么是韧性,如何理解韧性?
  (生沉思)
  师:让我们一起查查词典吧。
  (生快速查阅词典)
  生:我查到了,韧性的意思是: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而不易折断的性质,喻顽强、持久的精神。
  师:对,这种韧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经不知不觉地渗入胡同人的身上,甚至骨髓中,成为压不倒,折不断,摧不垮的一种精神,北京胡同养育了从容优雅的北京人。造就了他们温煦、质朴、韧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