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受戒》:谁之戒?
作者:陈玲玲 徐德明
上,是小英子为主,明子为宾,小英子导演着这一幕大戏。
徐:这回来的路上,是小英子“戒”明子:“不要当……,不要当……,要当……”;明子则是欣然“受戒”,顺从了内心的自然要求,发展了庵赵庄上的生活,二人进入一片莽莽苍苍的芦苇丛中,去领略丰茂的生命内涵。可以说,小说中没有再比这一幕更令人称叹的了,仅仅凭着一个场景,《受戒》的经典地位就确定了。
陈:这真是“卒章显志”,汪曾祺告诉我们的应是自然人性的合理要求对一般世俗人生的告诫吧!这正是经典的力量。
徐:如此一说,“受戒”就有了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是明子善因寺受戒,第二是明子在芦苇荡前受小英子之戒,第三是普遍人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要求之戒。
陈:如果按照这样的阅读设计,引导学生从对语词的分析入手,能归结到这三个层面,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今天的讨论,给我的最大启示是:阅读指导应研究如何从细微之处见宏旨。
徐:谈到宏旨,我以为绝对不可以从宏观到宏观,再高层次的抽象结论,都必须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实现,否则就是空话。我们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教中学生说空话,因为他们的空话往往来自于教师的不得当的指导。我在大学里也提倡细读,因为学生背书一样地接受宏观的道理很容易,但对他们自身能力的培养毫无用处,往往是背过之后很快就忘记了。
陈:我的经验是,如果从大处着眼而不从小处着手,只是空对空地宣讲教条,会败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口味。总是那么几条空洞的大道理,根本不需要文学作品来表达。如果一定要把文学作品直接变成大道理,那就是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学变成了木乃伊。
徐:其实,汪曾祺的《受戒》在1980年的特殊历史语境中,是大关宏旨的,但它是自然流露的。在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背景上,突然出现了《受戒》这样的摒弃“清规戒律”的文学作品,还是打着“受戒”的旗号出现的,无疑是一个历史的反讽。在经历了文革前前后后的种种对人性压抑的生活以后,谁能不在小英子与明子的生活中找回一丝健康人性的气息呢?
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汪曾祺的《受戒》就是要告诉当年的人们不要受意识形态的拘束,回到健康的人性化的生活中去。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是受了《受戒》之戒了。
江苏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