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中考命题,热情改革与清醒认识并存

作者:周仁良

好。随着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增大,随着教育均衡的逐步到位,到那时再将“题”尽量开放也不迟。
  就目前而言,要想人为地降低中考的甄别、选拔功能是不可能的。中考作为终结性评价,它有着较为明显的、强烈的选拔功能,而且依然被高一级学校及社会所强化,这是不容回避且无法回避的事实。正因为这样,所以试题的开放度如不把握好,将使中考语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考的核心原则就是公正性,离开了“公正”二字,中考还有举行的必要吗?离开了“公正”二字,整个社会,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在内,会认可你的试卷吗?你的试卷的信度、效度还能实现吗?所以,中考命题必须首选公正性,评分过程中标准的制订必须具有科学性。这就要求中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将课标的教学过程要求和终端呈现区分开来,将试题设计的开放性和评分标准的唯一性统一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既维护了中考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也使答题的科学严谨落到了实处。“科学严谨”也应是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味追求“开放”,不顾及中考的公正性原则,题目随便怎样答都给分,这样做将严重破坏游戏规则,到头来受害的是学生,更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笔者曾看到一些中考试题很开放,很时尚,也很“符合”课标要求,但却是废题,糊题。如给杂志封面设计图案,读完一篇环保文章后说说你保护环境的高招,写完中考作文后给自己的文章打分等等。这些题很开放,但棘手的是评分标准不好制订,也不好把握。作为中考这样的考试,这样事关学生命运的考试,这类题还是不出为好。
  
  四、不要让“创意”搔首弄姿成为摆设。
  
  中考试题的命制必须要追求“创意”,也只有不断创意,才能出新意,出新题。中考试题大家都在命,每年都要命,没有创意,就会雷同,没有创意,就有可能使整份试卷出现因袭守旧的气息。但创意就要真创意,要真创意就必须要弄清为什么要创意,怎样才算创意。
  创意从命题者来说主要是通过有创意的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答题,以此来检测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既别出心裁,又紧紧抓牢“语文”这块土壤,不使创意成为无本之木,无根之花。任何的创意必须要从“语文”出发,紧紧围绕语文素养的多项内容来设计题目,否则,虽为创意实为摆设。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只能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进行但命题者为了要让试卷有“创意”,也为了让“课标评价建议”中的口语交际目标得到落实,于是就设计口语交际题。口语交际题虽然都给出一定的情境提示语,但实际上交际双方的一方是不存在的,且中考一般都是笔试,也就无法“口语”化,更遑论“听与说双方的互动”了,所以,“口语交际”也就无法落实,口语交际题也就成了既不“口语”又不“交际”的题。这样的试题虽有创意但仅为摆设,它不过是给评价者看的花瓶。
  “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也是近两年中考命题很流行的提法。学科之间的渗透应是自然渗透,像中考试卷中的科技类说明文的阅读就是很自然的渗透状态。但也有命题者为了渗透而生硬设计,如用一道物理题让学生写解题思路,用封面图案设计考学生的美术技能。这样的渗透只是使题目成为整份试卷的摆设,使创意走入尴尬境地。
  创意应从考查语文能力出发才会是有价值的创意,创意只有建筑在语文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起到检测学生语文素养状况的功能,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语文程度,也才能使语文试卷的创意成为有效创意,最终给予语文教学以实实在在的引导和推动。反之,既使语文中考失去公正性和降低信度,也使语文教学越来越追逐浮华和形式化,使师生双方都浮躁不安。
  对中考命题清醒认识源自于对课标的正确解读,特别是对语文教学实际的仔细观察,对语文教学任务的历史观照和反思。以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思想作指导,以语言教学的效果与学生语文能力的增长作为切入点,以“语言”为原点作放射状的思考与设计,中考语文试题才能真正是语文的试题,也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江苏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214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