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作文教学实录《音乐伴我成长》

作者:薛 飞




  一、背景
  
  新课标在写作中明确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当然,要达到这种目标。就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必须在写作教学中创造和谐愉快的写作氛围,就必须降低写作门槛,不要有过多的束缚;就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写作平台和空间,激起他们的写作愿望,让他们爱写,想写,乐写。
  新课标的实施,给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充满活力的作文教学新模式,已成为作文教学发展的必然。2002年,我与全国一些名师进行了“新课标互动作文”的研究,并出版了研究成果——《新课标互动作文》丛书。本节作文指导课是我最近所开的一节公开教学课。渗透了“互动作文”的理念,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博大内涵,提高陶冶自己的艺术修养。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并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课前准备
  
  1.开展一次以搜集“音乐故事”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
  2.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每人写一篇有关音乐的故事。
  3.四人一组,课前交流。每组选出一则最能打动人的文章。
  
  四、推荐资料
  
  1.歌曲:《国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党啊,亲爱的妈妈》《十五的月亮》《我的祖国》。
  2.散文:《月光如泪》(赵丽宏)、《感觉》(冯骥才)、《在声音的世界里》(王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种高雅的艺术,它用美妙的旋律塑造形象,它是一种流动的建筑,它是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友谊的桥梁,是我们获得生存的信心力量。流金岁月,每一个人成长都离不开它。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齐答:音乐。
  师:你们回答得很对!
  (师板书本节课的课题:音乐伴我成长)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最大业余爱好是什么?
  生:唱歌。
  师:你们想听老师唱一支歌吗?
  生欢呼:愿意!
  (师演唱一曲《我是一只小小鸟》)
  师:同学们。你们课前已经搜集了有关音乐方面的故事。那么,下面就请你们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师出示讲故事的要求)
  (一)讲故事的方法、技巧与注意事项:
  1.要以口语为主,语气要亲切,可根据故事内容,恰当运用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感染听众,以求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2.可借助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3.要根据现场反应,随时调整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和方式。
  (二)音乐故事的内容要求:
  1.故事必须围绕主题“音乐”,内容健康,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人,能感染人。
  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1讲述成语《高山流水》的故事)
  俞伯牙是我国古代的琴师,相传是春秋楚国人。
  有一天,俞伯牙来到泰山,忽然下起了暴雨。伯牙赶紧跑到一座山崖下面去避雨。雨越下越急,伯牙的心中有所感受,手指拨动着琴弦,不觉铮铮琮琮地奏出了淋雨的声音。这时,一个叫钟子期的青年樵夫也来崖下避雨,放下柴担,倚在崖壁旁听琴。听了一会儿,不禁点头称赞说:“这是淋雨的声音啊!”伯牙暗自吃了一惊。想不到一个樵夫竟有如此高明的欣赏能力,不由得看了他一眼,又故意在指头上用功,弹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钟子期听了,又点头称赞说:“这是山崩的曲调啊!”伯牙推开琴。上前握住钟子期的手说:“好啊!你可真是我的知音啊!”
  伯牙是士大夫,钟子期是樵夫,两个地位不相等的人,只因“知音”而成为好朋友,亲如兄弟。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到坟上祭奠他,奏了一首悲哀的歌,泪流满面地说:“从此不再有知音了!”说完,将琴摔碎了,终身不再抚琴。
  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至今听来仍让人动容。
  (生2讲述音乐家谭顿的故事)
  谭顿是一个喜欢拉琴的年轻人。可是他刚到美国时,却必须到街头拉小提琴卖艺来赚钱。
  很幸运地,谭顿和一位认识的黑人琴手,一起争到一个最能赚钱的好地盘——一家商业银行的门口,那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过了好一段时日,谭顿赚到了不少卖艺钱之后,就和黑人琴手道别,因为他想进入大学进修。在音乐学府里拜师学艺,也和琴技高超的同学们互相切磋。
  于是,谭顿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投注在提高音乐素养和琴艺之中……
  10年后,谭顿有一次路过那家商业银行,发现昔日老友——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赚钱的地盘”拉琴,而他的表情一如往昔,脸上露着得意、满足与陶醉。
  当黑人琴手看见谭顿突然出现时,很高兴地停下拉琴的手,热情地说道:“兄弟啊,好久没见啦,你现在在哪里拉琴啊?”
  谭顿回答了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厅的名字,黑人琴手反问道:那家音乐厅的门前也是个好地盘、也很好嫌钱吗?
  “还好啦。生意还不错!”谭顿淡淡地说。
  那黑人哪里知道,10年后的谭顿,已经是一位国际知名的音乐家,他经常应邀在著名的音乐厅登台献艺。而不是在门口拉琴卖艺呀!
  师:音乐家谭顿不断提高艺术造诣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无论我们处于什么环境,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不断追求新的境界,到达新的高度!
  (生3讲述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和音乐“四面楚歌”的一些背后故事)(略)
  师:刚才这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了音乐“四面楚歌”的故事,不曾想,我们常常听到的这首乐曲,还有这么一个美好动人的故事。
  (生4讲述韩红歌曲《天亮了》的创作背景,并演唱了这首歌曲)(略)
  师: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美很动情,而她演唱的这首歌曲,让人听了更是如痴如醉。
  (生5讲述音乐家肖邦的爱国故事)
  1830年11月初。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夕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的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满装着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民族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不安定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