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重视文学作品阅读考试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伟忠
言积累等题目统统放在阅读题中,致使题目多而散,况且这种随文随机性的考查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不值得提倡。
题干的表述要简洁,尽量少用或不用术语,这样能减少学生的审题障碍,使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阅读文本和答题上。近年来,随着中考命题由知识、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转变,文学作品阅读让学生针对文章表现出的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谈感想和体会,针对文章内容和写法进行概括、评价和阐发,针对文章语言和表达效果进行品味、揣摩和比较,根据文章提供的材料进行推断、想象和补充的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综合性也越来越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一般性阅读能力外,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特别是对作品主题和内容的多元化解读能力以及对文章语言和表现手法等的个性化鉴赏能力。
来看一个例子:
(甲)柳
张晓风
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
别的树总有花,或者果实,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没有用处的白絮。
别的树是密码紧排的电文,只有柳,是疏落的结绳记事。
别的树适于插花或装饰,只有柳,适于霸陵的折柳送别。
柳差不多已经落伍了,柳差不多已经老朽了,柳什么实用价值都没有——除了美。柳树不是匠人的树,它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柳是愈来愈少了,我每次看到一棵柳都会神经紧张地屏息凝视——我怕我有一天会忘记柳。我怕我有一天读到白居易的“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是韦庄的“晴烟漠漠柳毵毵(枝条细长的样子)”竟必须去翻字典。
柳树从来不能造成森林,它注定是堤岸上的植物。而有些事,翻字典也是没有用的。怎样的注释才使我们了解苏堤的柳,在江南的二月天梳理着春风,隋堤的柳怎样茂美如堆烟砌玉的重重帘幕。
柳丝条子惯于伸入水中,去纠缠水中安静的云影和月光。它常常巧妙地逮着一枚完整的水月,手法比李白要高妙多了。
春柳的柔条上暗藏着无数叫做“青眼”的叶蕾,那些眼随兴一张,便喷出几脉绿叶,不几天,所有谷粒般的青眼都拆开了。有人怀疑彩虹的根脚下有宝石,我却总怀疑柳树根下有翡翠——不然,叫柳树去哪里吸收那么多纯净的碧绿呢?
(乙)杨柳(节选)
丰子恺
我赞美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居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1.甲、乙两文都写了柳树的美,但各有侧重,试分别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甲文侧重于柳树的形态美(或形美、外在美等),乙文侧重于柳树的精神美(或神美、内在美等)。
2.两文在写柳树时,都提到其他的树,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甲文用其他的树衬托出了柳树的形态特点和审美价值,乙文运用对比褒扬了柳树不忘根本的美德。
3.甲文对柳树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试举一例加以赏析。
答案示例:“柳丝条子惯于伸入水中……手法比李白要高妙多了。”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鲜活地表现出由柳、云、水、月构成的难以言传的诗意情境。
4.甲文作者为什么说“柳树不是匠人的树,它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
参考答案:柳树“缺少实用价值”,因此说“不是匠人的树”;柳树的形态富有美感,是文人墨客咏赞的对象,同时折柳又寄寓着离人的惜别之情,所以说“是诗人的树,是情人的树”。
5.两文在情感基调、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任选一个方面举例分析。
答案示例:甲文语言生动形象,意蕴丰富。如“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抓住了不同树的特点,突出柳树独特的美,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乙文语言直白,饱含感情,如“你们是靠它养活的……绝不理睬它呢?”直接运用第二人称诘责,情感强烈。
这是一个比较阅读题。甲文为主,选文完整;乙文为辅,只取片段。甲乙两文描写的对象相同,都是学生熟悉的柳树,但情感基调、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则各具特色。因此,命题时就可以从它们的同异人手,侧重让学生分析其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从而在比较辨析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第1题是整体感知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第2题主要考查两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从“作用”这个角度人手的,学生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结合作答。第3、4题都是针对甲文出的题,属于局部探究题,可以看出甲乙两文在命题者的心目中是有轻重主次之分的,这两道题分别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能力和对文意的感悟能力,这都是初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当然,其表现又是不一样的。第5题是整体把握题,难度较大,但选择性和开放性较强,有着较好的区分度。这5道题都是紧扣文本出的,学生依据这5道题题干的提示和要求,就能通过比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到文意的关键所在,体味到文章的妙处和美点,并能写出自己个性化的心得和见解,进行创造性表述。至于答案的拟定,应力求简洁、包容;开放性题目的答案应有一定的弹性,不好提供答案的,也应提供恰当的示例,以有利于阅卷。
以上举例并非尽善尽美,只是文学作品命题的一次尝试和探索而已。文学作品阅读已成为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它的研究尚需深化。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制过程中,“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还较为普遍,那些大而无当、放而无度、陈旧僵化、琐碎零散的题目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中考试卷中。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教学的良好导向作用。
文学作品阅读考试的理想境界是能在考试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意识,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发展意识,使做题的过程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过程的延续。因此,需要我们树立考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意识,并在命题中努力加以体现。
山东教学研究室 2500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