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近年语文考题的演变与语文新高考的思考
作者:赵庭芳
语文学科的新高考也必将遵循着“积极稳妥”“平稳过渡”的原则进行改革,但到底如何改革才是适合的呢?我认为,回顾过去,把握高考语文的最新发展与变化,会更利于展望今后的语文高考。
一、近年语文考题的演变及其特点
2004年夏季,继上海、北京后,全国一下子增加了9个省区自主命制高考语文试题,这可以看作是对2004年秋季全国分阶段实施新一轮课改的呼应和提前准备。这一年全国共有15套语文卷。从考查内容和方式上来看,有些省区的试题出现了一些亮色。如:
湖南卷24题:要求考生用饱含激情、简洁有力的语言,为“青春万岁”大型文艺晚会的主持人写几句串台词,引出下面的节目。
江苏卷23题: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一则书面材料的内容。
辽宁卷22题:为一个语段补写总结句,使语段的意思完整明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卷以勇敢的精神在2004年试题探索与创新之路上走得较远。
11题:考查文言断句——属对长期停考的恢复性考查。
18题:“文中提示的可能的记忆存储手段是什么?请简要回答”——打破了科技文考查中选择题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考查学生主观推断的能力。
22题:要求考生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另外举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24题:要求考生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
2005年,自主命题省区增加到13个,加上3套全国卷,共有16套高考语文试卷。一些省区在上一年自主命题的基础上,开始迈开了改革的步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试题更加贴近生活,更为充分地体现出语文学科实用性特点。
江西卷24题:写一张给亲属的节日或生日贺卡。
全国一套卷20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写一份请柬。
全国二、三套卷19题:要求考生根据语境补写出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福建卷20题:根据材料,请你以学生主持人的身份把一位校友介绍给同学们。
北京卷24题:要求考生就某著名影星被某大学聘为教授能否胜任一事,先拟写出一种你不认同的看法,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
天津卷24题:请你向张老师推荐一本书,说明推荐的理由。
重庆卷26(1):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200字,10分。)
——改变了“写作”部分长期以来一篇文章包打天下的格局,恢复了对说明文的考查,这是该年16套试卷中语文实用性、工具性体现得非常好的一道题。
第二、试题的地域文化特色较为鲜明。
湖北卷24题:湖北省旅游局即将组团赴香港宜传湖北。请结合湖北人文、地理特点,为该团拟写一则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内容中应包含三峡、武当山和黄鹤楼。
试题的地域文化特色还体现在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上,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第三、重视对漫画、图形理解的考查。
湖北卷23题:理解漫画内涵,并拟定一个标题。
天津卷23题:描述一幅漫画画面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
浙江卷21题:根据漫画内容(戒毒)设计一条公益广告。
福建卷21题:根据两幅图作文(70分)——看图作文已多年不见,这是福建卷的特色之一。
第四、对传统试卷的结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作出了大胆变革。
福建卷:勇敢取消了第一块“语文知识”的考查题,以阅读开篇,使试卷呈现出“上海卷”式简约大气的风格。
湖南卷:果断取消了第六块“语言运用”的考查题,而首创出“短文赏析”题,这是对传统第六块“语言运用”考查逐渐陈旧乏味的颠覆,也是对学生“审美与探究能力”培养的强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湖南卷的杰作吧——
21题: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1)“巨人”的述说——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第五、作文命题打破了几年来“话题作文”独步天下的局面,命题作文、看图作文重返舞台。
2006年,自主命题省区增加到15个,加上2套全国卷,全国共有17套语文试卷。其特点大致如下:
一、“2003全国卷模式”依然是命题的主流。
二、吸收了前两年的研究成果,保留了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如:
上海继续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科技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北京、福建继续考查文言断句;
重庆、辽宁、山东仍然考查考生对漫画的理解或说明能力;
重庆坚持上年“一小一大”两篇作文的考查形式;
福建坚持去年的命题思路,以阅读考查开篇;
湖南仍然考查赏析短文的写作。
三、试题在贴近生活、强调实用性上不断开拓。
北京卷24题:请以“我的一条建议”为标题写出一段文字,为办好北京奥运进言献策。
湖北卷21题: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
福建卷18题:写一段关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回到福建祭祖的欢迎辞。
江苏卷19题: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20题:修改导游解说词。
四、强化了对个性化阅读理解的考查。
全国卷一12(2):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山东卷19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
上海卷26题: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股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
五、命题内容和考查角度有了更多的变化。如:
全国卷一12题:为宋诗分层次。18题:为文段填上关联词语。
全国卷二19题:对科技新馆位置的介绍,把示意图转换为文字。
天津卷X题:阅读一段文字,写出三个适于评价“约旦河”“盐海”的成语。
重庆卷20题:为一段材料补填标点符号。
福建卷17题:为一则短文续写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
广东卷20题:科学家培根等人曾提出一种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如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模式。(5分)
重庆卷24题:以“车站一瞥”为题目,作场景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