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认识陌生的文学,领略陌生的美

作者:王 燕

交代,刻意错乱时空顺序,打破以塑造人物、编织情节、注重外部描写为特征的叙事传统,只根据人物意识活动的内在逻辑、情感选择,通过幻觉、潜意识、自由联想组构内容;让“心理时间”作为叙事主角,从“斑点”出发,生发一个又一个印象,每个印象都以“斑点”为支点衍发开去,形成流动的过程,再返回支点。如此六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好似一朵由六块花瓣围绕花蕊盛开的鲜花。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等待戈多》——“戈多”的本质就是“不来”!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作品。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后来风靡西方剧坛,是西方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它是存在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在舞台艺术上的变体,换句话说,荒诞戏剧是以舞台剧的形式诠释存在主义哲学。
  贝克特是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等待戈多》是他的成名作,剧情非常简单:第一幕,一条小路,一棵秃树,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在焦急地等待着戈多的到来。在绝望等待中,波卓和仆人幸运儿从此路过。最后,一个小男孩登台宣称: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一定来……第二幕基本是前一幕的重复。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人物,同样的等待。秃树上长出四五片绿叶表明时间在流逝。再次出现的波卓和幸运儿一个瞎了眼,一个成了哑巴。最后依然是小男孩上场宣称:戈多今晚不来了,但明天一定来!两个流浪汉绝望已极,商定若明天戈多不来一定上吊……
  剧本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始终不来的情景,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它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反映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特征。终其一剧,戈多虽然始终不曾出场,却在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流浪汉对他的等待构成了全剧的中心。有人认为戈多(Godot)是从英语“God”(上帝)演变而来.也有人以为戈多象征死亡。据说,有人曾询问贝克特“戈多代表什么”?他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剧中的流浪汉对戈多也是认不清、说不出,却认定只要戈多一来便可“得救”。可是戈多就是不来。可以说,戈多的本质就是不来!那么,戈多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两个流浪汉象征着当代西方人的话,戈多则象征着他们苦苦等待而又无望实现的企盼和希望。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所有的灾难都在横行肆虐,唯独只有人们的苦苦盼望、等待的“希望”被紧紧地关在盒子里。
  贝克特通过登场人物,展示了西方社会触目惊心的人类受难图。贝克特认为,既然世界和人生是荒诞的、非理性的,表现这种非理性世界就必须用非理性的艺术形式,表现荒诞的现实只能用荒诞的手法。因此,贝克特提出了著名的“反戏剧”主张:用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内容。解构传统戏剧结构,取消传统戏剧要素,对西方戏剧传统观念进行了根本性颠覆,表现在《等待戈多》中的是逻辑混乱、毫无理性、场景固化、人物抽象、话语冗赘、动作杂乱、情节消解……贝克特甚至声称“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他的《等待戈多》被称为“彻底的反戏剧”创作。
  《百年孤独》——民族命运的“魔幻化”象征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近现代哥伦比亚史诗般的巨著。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在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其特点是在真实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插入神奇而怪诞的人物、情节以及神魔、鬼怪、巫术、梦幻等自然现象。将现实与超现实描写融为有机的一体。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在传统现实主义和非理性现代主义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百年孤独》通过对农民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以及小镇马贡多的兴衰消亡过程的描写,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揭示了拉美民族的深层心理以及民族孤独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表达了作者对拉美民族和人类命运的思索与关切。
  《百年孤独》以小镇马贡多为人物活动的中心。在布恩地亚家族兴盛衰亡的过程中,马贡多也经历了创建、繁荣、沉沦、消亡的百年沧桑。马贡多原是荒沼中的宁静小村,随着与外界通道的发现,吉卜赛人和移民蜂拥而至,马贡多很快发展成热闹的集镇.政府派来了镇长和士兵,从此党派纷争,内战频仍,人民受尽苦难。随着殖民主义者侵入,小镇修通了铁路,掀起了种植香蕉的热潮,呈现出表面繁荣的景象,同时社会风气日趋败坏。在充当帝国主义帮凶的政府军血腥屠杀罢工工人之后,马贡多终于一蹶不振,最后从地面上“消失得无踪无影”。
  马贡多小镇的百年兴衰,实际上是哥伦比亚社会历史变迁的缩影。《百年孤独》集中描写的布恩地亚家族,从第一代的霍塞·布恩地亚到第六代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实际上就是哥伦比亚农民的象征。这些人物生活遭遇虽各不相同,然而人人都具有共同的孤独感。这种孤独的特征是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产生的,它顽固地依附在布恩地亚家族每个成员身上,并且弥漫开去,延续了百余年。孤独在布恩地亚家族中周而复始,代代相传。孤独造成冷漠、绝望;孤独导致愚昧、落后、保守、僵化;孤独使人离群索居,与世隔绝,停滞倒退。这种孤独是家族衰败、民族和国家消亡的根源。小说结尾写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被一阵怒吼的飓风刮走,象征了孤独必然产生的家庭和社会悲剧结局。发人深省的是,作者形象且深刻地揭示了造成布恩地亚家族百年孤独的原因:一是后进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负面积淀,一是帝国主义列强野蛮横暴的掠夺和杀戮。这一结论对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被压迫民族风起云涌的争取独立解放运动,是一个了不起的昭示和警醒。
  《百年孤独》情节离奇、人物怪诞。小说运用神奇魔幻的传说、极度夸张的手法以及象征性形象表现了印第安人传统意识和信仰,描绘了拉丁美洲现实生活巨幅画卷,具有鲜明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首先是现实性和神奇性的结合。小说在反映现实中经常插入神奇而怪诞的人物故事以及各种超自然现象,将许多神话传说和鬼魂故事穿插于小说叙事之中,以及借用《一千零一夜》的典故和《圣经》“大洪水”“圣母升天”等原型结构情节,用来折射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神话与现实、幻想与真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光怪陆离而又不失其真实的艺术图景。从本质上看,魔幻只是其创作的手法,反映现实才是它的目的。
  其次,《百年孤独》的创作既立足于民族文学的传统,又大量汲取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营养。小说的“魔幻”色彩,既来自于拉丁美洲印第安民间文学和古老的玛雅文化,同时又大量吸收欧美现代主义文学象征、时空倒错、心理独自和意识流等表现方法。因此,《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既是具有拉丁美洲地域性的,又是具有广泛世界性的艺术风格。
  苏州科技大学中文系(石湖区) 215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