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学习管理,实现语文教学自我最优化
作者:佚名
《现代汉语词典》管理一词的注释有三,①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②保管和料理,③照管并约束。
大连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管理学原理》所下的宽泛的定义为“管理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配置与利用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过程。”具体的定义为“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陈孝彬有个简明的说法,“管理就是负责人应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大家的力量去完成预定目标的工作。”
我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社会管理的解释是“人们为使整个社会机体和它的各个部分向着一定目标运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引导等活动。”并且指出“管理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实践。”因而“国外有人把管理学称为现代文明三大支柱之一。”
我相信语文教师读到关于管理的这些解释,拿我们的教学工作稍稍对照一下,都能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工作当然也是管理!而且应属较复杂的管理活动,因为上述各家所列的全部构成管理的因素、职能都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内在成分。
这一点,十多年前魏书生老师虽已先觉撰文谈他如何管理,但至今未见人跟进;十年前我在《语文教育学》中作了点试探。至今未见反响。今天再次提出这一命题,而且计划用一整年的时间来涉猎语文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的方方面面,目的就是希望同仁们一起来认识这一问题,共同吸取现代管理学理论丰富的养料,从管理科学的角度认识我们的工作,使之摆脱手工作坊式的落后状况,逐步进化为现代系统工程,扎扎实实提高语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语文教学工作的效能,使语文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彻底摆脱“误尽苍生”之类的批评。
借助科学管理的观念实现语文教学工作全过程的最优化,这是我为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开的一个药方。
就是说,我主张在语文教学领域,引进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使两者融合起来以提升我们语文教学工作专业化的水平。
实现语文教学工作的最优化,本来就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愿望,因此。提出最优化的主张我想谁也不会不赞成。但这一直好像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现在的问题是。要弄清什么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特别是怎么做才叫最优,当然更要解决怎样才能实现最优化的问题,使愿望成为现实。
可以说最佳、最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时代精神,各行各业都在追求获得最好的业绩。教育界也不例外,教育部天天评优——制订一系列标准评估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大奖赛之类更是风靡全国,引得学校、教师争先创优。但是评估的进行和结果,已受到广泛的质疑,各校都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用两三年的时间来“创优”“迎评”,其中大量的工作就是造假,对照教育部评估内容的条条,一一准备,无数的教师花大量时间重写过去三年来所谓不规范的大纲、课时计划、教案、试卷分析,甚至重新改卷……最后争得一个优!但实际教育教学水平,却只见下降不见提高,这确确实实值得深思。我认为问题不在评优、创优,而在于怎样评、怎样创,在于优的标准是什么,评、创的是什么样的优,要明白怎么才算学校教育教学的优。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解除了极“左”思潮的束缚,思想活跃开放又冷静,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教育思潮重新审视,对赫尔巴特、杜威,对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都实事求是重新加以评价。同时开始介绍(翻译)美、苏六七十年代基于教学大实验、大改革而写出的教育教学论著,其中便有前苏联HO·K·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80年代教育志杂多有介绍,这里我推荐教育科学出版社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中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该理论是前苏联60年代初,总结一个省近四千名教师消灭班级留级现象的经验,然后制订方案进行实验而总结出来,1972年开始成书的。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是我所知的最实际、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最优化理论,远优于美国、日本的类似论著。我下述的观点就是以巴氏理论为基础,结合我自己的教改经验而形成的。
关于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含义,我在《语文教育学》第335页写道,“语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对过程中各因素进行最优控制,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并指出“最优化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今天看来这个表述不够严密准确,但基本内容还是可以的,就不作修改了,下面作一些必要的说明:
含义(可以视为定义)的前半句,为完成教学目的选定方案,即要做好计划设计、备课工作;对过程中各因素进行控制,便需要实现组织、领导、调控等职能。这些实质上就是教学管理工作。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管理工作的优化。
后半句是对最优的界定,请注意,这里的“最优”与教学评估大奖赛之类的优,有本质的区别。定义中的优是指“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大是针对特定的教师。上特定班级的课,完威特定的目的任务,在实际可能的条件下,去争取最大(最好)的教学效果。显然这个“优”,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凝固的,而是有灵活性的。“尽可能”,尽已之可能也。为什么要这样界定?
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我们面对的不是物质生产活动的管理,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个性各不相同的人。而且具体针对的是人的素质,教育教学的目的主要还是精神方面的素质。语文教学在于提高学生运用母语汉语的水平,其核心是提高学生言语活动的能力。但是,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至少目前我们是没有办法让它数量化的,没有能对其进行直接的测量评价的办法,无法制订出绝对的一是一二是二的评价标准。语文教学的效果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科学的评价也只是模糊的相对的。当今再合理的科学的考试,不管你怎么评分,都无法准确评定语文能力的水平,得出的仅仅是能力水平的一种表现、一种反应而已。教育教学是人对人、教师与学生心灵间的相互影响,或说双向互动的心灵交流活动,教师不过是主导方,必须使学生的心灵与之互动,否则教学活动一定无效。况且师生均是活生生的有互不相同的个性的个体。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的班级学生的教学的基础与条件,亦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可以定一些标准去客观评价学校物质条件的水平,评出优或差,也可以确切弄清教师的学历水平、学业成绩,甚至也可以相对较客观判断教师字写得如何,文章(合计划、教案)写得如何,普通话是否标准,使用教具包括多媒体的水平等等,但这些并不能反应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些均只是影响教学水平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