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取舍:语文教学设计的基点等

作者:佚名

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但是少了那种耐人寻味的东西。
  生3: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他说余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味。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
  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
  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像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
  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
  师:这个没有说服我。“是”就深刻,改个“像”就好像不深刻,这个好像没有道理。谁再说?
  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
  “我是一只小鸟”和“我像一只小鸟”是相通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
  (女生读)
  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特别是第三小节。(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
  (两女生分别背诵)
  师:不仅背得准确,而且朗诵得很好。下课。
  (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吴明琴整理)
  
  【洪老师说课】
  今天的课,我称之为“语感教学课”。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着一种怪现象:我们经常把语文课教变了味儿,或者教成了历史课,或者教成了政治课,或者教成了科普课,唯独不是语文课,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这个问题到今天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还需要语感分析,即分析语言的运用,也就是在语境中品味语言。这句话,为什么用这个词,这里为什么用这个顺序而不用那个顺序,为什么用这个材料而不用那个材料等等。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今天的课就是按照这一意图进行的。首先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这就是语感分析。“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
  语感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我们主要运用四种。
  A,美读感染法。“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不能把思想情感读出来,不能把美感读出来。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说成功吗?
  B,比较揣摩法。就是“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采用这些办法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进行“加、减、调、联、换、改”。设置一个参照物,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培养语感。今天采用了这个方法。
  C,语境创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
  D,切己体验法。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