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中考复习感言

作者:张春莲




  感言一,考什么就教什么。多年从事语文教研和参加中考命题。始终认为语文中考和语文教学息息相通,考试应该是教什么就考什么(当然,这种教是有依据的,以前依据的是教学大纲,现在依据的是课程标准),教学不应该是怎么考就怎么教(指的是不思考题目的导向作用,不研究命题的真实意图)。但是,据了解,很大一部分教师在中考复习时,始终坚持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举例来说:《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那么,是不是说中考就不能涉及语法修辞方面的内容呢?其实,课标指的是语法、修辞知识方面的名词术语,或简单地进行词性、短语、修辞方法的辨析,而不是指语法、修辞知识的运用。各地中考试题中的修改病句题其实考查的就是语法知识的运用,请看下题:
  下面语段存在语病,请按要求改正。
  ①当我们骑马越过崇山峻岭驶向阿根廷一侧的时候,在参天大树形成的绿色拱顶下碰上了一个障碍。②那是一棵大树的根,③它阻断了我们的去路。比我们的坐骑还高。④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动用了斧子,才得以通过。
  (1)句子成分残缺的一句是:_____改法:______
  (2)语序不当的一句是:______改法:
  (2006年山东省潍坊市课改实验区中考题)
  试想。如果缺乏语法知识,仅仅会根据语感判断句子的正误,就不懂得第①句缺少主语,属于成分残缺,只要去掉句首的“当”,在“我们”后面加上“在”字即可。而语序不当的是第③句,因为根据顺序,应该先讲树根比坐骑高,这是阻碍交通的原因,将此句提前,就符合实际了。
  再看下题:
  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著。
  (2006年浙江省中考题)
  这是一道考查修辞上的续写排比句题,自然,即使不学习排比句知识,也明确“仿写”的含义。也懂得要在横线上写一句表达与上面两句内容类似的句子,但是如果掌握了排比句知识,就懂得排比句是由至少三句以上内容相同或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所组成的,就会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考什么教什么,还表现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比如,前一年中考的现代文阅读语段中自由度较大的语段为散文(常常与实用文体的记叙文和文学体裁的小说、散文交互进入中考),那么复习中就置其他两种文体于不顾,专门训练散文阅读:作文题型如果今年是话题作文,那么,为明年中考而复习的训练就会集中于此种题型上。抱有此种态度进行复习,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结果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培养,还会最终影响到中考成绩。说得严重点,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终生发展。
  感言二。撇开教科书搞训练。其表现是:九年级下学期开始不久,就匆匆忙忙结束了教科书的学习。问一问,九年级下册课本学完了吗?答曰:“拣重点学了,其余中考用不着。”何为重点?又答:“《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文言诗文。”这么早结束课文学习干什么?自然是进行中考复习了。本来按复习常规是要过课本的,但由于现代文阅读语段大部分来自课外,作文题目也是临时生成性的,因此,很多教师就认为教科书没有多大用处,复习时可以完全放弃。我们知道,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对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处理教材上匆忙而不负责任,从长远看。会造成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缺失,从近期看,也势必会影响到语文中考。即使仅仅为了应付中考。教材这个“例子”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且不说文言诗文大多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篇目,进入考试的几率相当的高(或要求默写,或进行阅读考查),即使是现代文,也会直接或间接地进人考试。例如:与课外同类主题或同一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或设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例如:2006年南京市现代文阅读《宛如英雄》的最后一题。是这样设计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效果。音乐中有,文学中也有。下列课文中的相关描写不具有这种效果的一项是( )(3分)
  A,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完“法兰西万岁”后,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最后一课》)
  B,看着父亲艰难地过铁道时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背影》)
  C,我向藤野先生告别时,他的脸色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
  D,时近初冬,店里没有一个顾客,我靠着火,合了眼坐着。(《孔乙己》)
  四个选项,联系到四篇课文的内容,如果仓促学习或干脆不学,怎能答出?试题高达3分,对于具有选拔功能的中考,这个分数会有怎样的意义,不说也该明白。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文学常识题的考查。这类题,或采用选择式(判断表述的正误),或要求连线式(作家、作品、人物连线),或结合对联猜想式(用对联介绍人物主要特点),也全部选择的是课内学过的名家名篇。例如:
  文学常识的内容搭配有误的是( )
  A,《曹刿论战》——左丘明——《战国策》
  B,《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
  C,《骆驼样子》——老舍——“人民艺术家”
  D,《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英国
  (2006年北京市课标A卷)
  还有似乎不被人重视的文章的阅读方法: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结合语言环境对词句进行理解。评价和探究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等,无一不需要结合教材进行学习和掌握;即使在语文基础知识运用部分,也不乏和课文结合得很紧密的例子,像湖北黄冈市2006年中考题的第1、2小题,都以课文句段为载体,考查了拼音、汉字、句子的理解和品析;还有名著阅读,也是新课标倡导的课外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都分别对这些名著进行了必要的介绍,有的还摘录其中重点段落,让学生学习阅读了解。总揽全国各地中考题,不难看出很多名著考查内容都与教科书介绍的内容有关。因此,复习时认真阅读这些内容,不失为一种最直接且用时少、见效快的好方法。
  可以肯定地说,撇开教材进行漫无目的的训练,真不如结合课本认认真真地学习。当然,有针对性地选择好的模拟题进行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复习阶段来说,这种训练实在不应该是全部。
  感言三。作文题型单一化。从1998年中考语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