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200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蠡测

作者:刘国良

(有可能是不定项选择)及问答题的形式。
  这里尤需注意的是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问题。所谓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是指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受别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和认识,以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产生独特的认知。但这样的“读”应是“填补空白”的“读”。应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努力追寻文本及作者的原初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背离文本做无中生有的发挥。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提醒学生牢固树立尊重文本的探究意识。
  最后说说“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走向。
  大纲规定“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体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这些文本样式从未用来命制高考阅读题,有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没有可资借鉴的试题,可以去蠡测它的命题走向吗?回答是:当然可以,大纲就是命题的依据。我们完全可以在吃透大纲精神的前提下大胆蠡测命题的走向。
  研读大纲,我们发现,同样是阅读、同样是选考内容。“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侧重点和考察目的是不尽相同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感悟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对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有鉴于此,“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会在以下几方面做文章:
  1,会在准确解读上做文章。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作者的表达意图,全面、正确地把握文本信息。命题会涉及到作者的观点、倾向、文本价值、特色、意蕴等方面,选择题的形式、文字表述的形式都有可能出现。
  2,会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文本虽然在写法上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诸多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因此,这里面就有个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即需要我们用理性的认识去读懂文本。同样,“社科论文”“科学小品”是作者对某一专题深入研究之后写出的有自己独特见解的研究性文章,专业性、理论性较强。读这样的文本,既要看到文本在阐述见解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更要看到作者对支撑观点成立的事理依据所作的阐述。这当中必然蕴含着许多有待探究与阐发的问题,同样需要我们用理性的认知去加以判断。
  3,会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查。“鉴赏评价”层级中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提出“见解”。
  4,会在贴近文本、整体感知上做文章。无论是分析综合。还是鉴赏评价,抑或是探究,都强调贴近文本,靠“文本”下篙,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说白了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肢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读。“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文本,有可能除正文之外,会附加诸如“背景资料一场外声音”等链接材料,阅读与解题时要善于将其与正文联系到一起进行信息的萃取、问题的提炼、价值的分析与意蕴的探究。比如有一道选自《丘吉尔自传》中的试题是这样出的:“丘吉尔在哈罗公学的成绩不佳。后来却成为著名的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请简要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如果不从整体感知人手,不结合文末附加的“补充介绍”,是不能很好地完成这道题的。
  5,会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章。任何一个文本(包括实用类文本)都有一些未定点或空白点,有的可能不是访谈双方讨论的中心话题,有的可能不是作者陈述的主要方面,有的可能是作者未作评判的事情主体间的意见分歧,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提出的疑点或难点,等等。这些方面常常成为命题人用以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强弱、思维品质高低的命题点。比如有一篇通讯的阅读是这样设题的:“通讯《银牌,重似金牌》浓墨描绘赵宏博转体三周跳的成功,更加浓墨描述张丹抛四周跳的失败。却没有详细描述张丹/张昊重新开始表演的完美。因此,有人认为银牌是裁判给的人情分,有人认为那只是记者写作上的疏忽,还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详略得当地表现了主题。对此,你是什么看法呢?”显然,这就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考生需要用自己的思考去填补这样的空白。
  以上是我们在研读大纲、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200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所作的蠡测,意在抛砖引玉,以促进高考命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江苏如皋中学22650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