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揭示选项拟定方法 探究解题思维规律
作者:费明富
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推断流·7题A项]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简析]A项含有两层因果: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出现无序竞争;因为社会经济出现无序竞争,所以商品出现绝对过剩。这两层推断都是有违原文旨意的。从推断源可见前一层因果句表达中含有“很可能”的或然性,后一层有“并不是因为”的否定性。
(三)内因外因作用推断法
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才能使某种结果产生;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忽视外因的作用或夸大外因的作用是常见推断选项拟定的方式。
[推断源·江西卷]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酶是一种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
[推断流·8题C项]生物发光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生物体内的酶越多,发出的光越强。反之亦然。
[简析]酶只是外因,真正决定发光强度的应是发生反应的化学物质本身。流句中“生物体内的酶越多,发出的光越强。反之亦然”的推断言过其实。
(四)词语指向推断法
词语指向推断法。就是或正确或错误地链接指向性词语及其所指代的具体信息的选项拟定法。
[推断源·重庆卷]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推断流·7题A项]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简析]源句整合的关键表现在对“这”指代意义的正确推断,“这是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换一种说法是,“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是这”。从其前句看“这”应指“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可见流句表述正确。
(五)背景意义推断法
背景意义推断法,即根据材料中某句(句群)的信息推断事物出现的背景的选项拟定法。
[推断源·安徽卷]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推断流·7题B项]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简析]从源句可见,现代人遭遇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以及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其他问题,人们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注意到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并且发现这些思想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解决具有启迪意义,于是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因此确认B项正确。
三、整合式推断类
对若干个内容相关的子信息进行整合,从而推测事物的某一发展倾向,或者形成某一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大的方面说来,有两种情形。
(一)临近语句整合式推断法
[推断源·福建卷]科学家将对“黑六”体内的两万种基因重复这个过程。剑桥生物信息科学研究所的伯尼博士说:“最后,这就将使我们得到两万种老鼠,而且毒种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
然后,科学家将观察这些基因变异对每种老鼠的外观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这样,他们就能发现每种基因有什么作用,由此了解相应的人类基因。
[推断流·4题C项]如果能够发现“黑六”体内每种基因的作用,相应的人类基因的作用就能得以了解。
[简析]流句就是对源句信息的正确整合和简洁表达,按理它不是由已知信息推断出的未知信息,而仅仅是对已有信息的概括。
(二)非临近语句整合式推断法
信息还包括有序信息和无序信息。在文本中,有些信息因其叙述内容的需要散见于文本的各个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处于无序状态。读者须将这些无序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以衍生出新的信息,得到新的发现。此种类型的推断容易出现“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认知错误类型。
[推断源·山东卷]《说文》中的“泽中守草楼”它应是干栏形式……干栏居也可建于水面上,如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相当于西周),便是在水塘上立桩架屋的。
[推断流·8题B项]文章开头引用古代的两则材料来说明干栏居,其中《说文》“泽中守草楼”中的干栏居形式与湖北蕲春毛家嘴遗留干栏居基本是同一种类型。
[简析]该流句只是对原文两个非临语句的正确整合而已。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在现代文阅读中以客观性试题出现,是极其普遍的现象,2006年高考17套试题有16套在这个层面上拟定了试题。但在主观性试题中却“遮遮掩掩”,像上海卷和浙江卷那样直接指示“推断和想象”的则是罕见。
“推断和想象”,有时侧重“推断”;有时侧重“想象”,再现情境,为深入体验、反复品味提供可能。2006年全国卷(Ⅰ)第14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借助上文提到的“言外之意补白式推断”,可推断出其言外之意是“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而没用‘听着’”。在这个推断的基础上再想象“想着”和“听着”各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听着”声音,这种搭配在一般情形下是恰当的。但在“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情况下,则显得不够真实了;“想着”声音,似乎不能搭配,但在这里想到作者深入品味大自然的专注神情,则似乎又很真实。这是艺术的真实。
河南潢川高级中学 46515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