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了解学生:常识缘何成为难题

作者:陈隆升




  要求学生,就要了解学生;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要弄清学生现有的水平。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制订出符合实际地教学工作计划,才能有针对性地备课、上课。但愿这组文章能帮助大家进一步认清学生的重要。希望这明白的道理,能化为我们语文教师真正为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行动。
  
  语文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了解与分析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与关注学生,这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基本曲解或忽视了“了解学生”这个重要的常识,致使这个常识成为一个大难题,严重地制约着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和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了解学生”的内涵辨析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工作一般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这先后相连的两个阶段,这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在把学生当“容器”的时代,“了解学生”只是一个抽象的观念,没有实际的教学价值。教师的工作就是按照一定的年级水平。熟练地传授学科内容,传授的方式和这些内容在教材、教学参考书中的呈现方式一样。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学不能把学生当做一个抽象的集体名词来使用,必须充分考虑一个一个具体学生的差异性,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每个课堂上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要使教学适应个体差异,教师不仅需要熟悉内容,知道怎样教这些内容,还需要知道如何调整内容和教学常规,使它们适应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当然,在现实条件下,要做到在语文课堂上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开展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班级授课的形式已经限制了它的充分发挥,只有在理想条件下的个别化教学形式才有可能真正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开展教学。因此,“了解学生”就含有既了解学生的共同特征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意思。也就是说“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是“了解”的主要内涵。了解学生的共同特征有利于班级授课的整体设计。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有利于调整教学方法从而适应个体学习需要,并能从恰当角度看待个别学生学业成就背后的原因。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我们对学生的了解才可能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要在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形成可行的操作步骤,我们还可以把“了解”的内涵切分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了解什么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第二个层面是“怎么了解这些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性,我们把需要了解的学生的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区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需要长期加以关注的,如学生的先天品质和学生的背景,这些品质和背景并不能成为新学习的组成部分,但它们会影响学习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会产生间接影响;另一部分是每节课随时都要加以了解的,主要包括接受学习任务之前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言语技能(即先前的语文知识和入门技能)状况,还包括在课堂学习中生成的语文知识和言语技能状况,这些语文知识和言语技能状况会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发生和语文学习的结果。第一部分内容固然需要关注,而且一直以来或多或少都被语文教师关注着;而第二部分尤其需要关注,这些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因素长期以来被语文教师忽视了,而这些因素恰恰最具有语文教学价值,本文关于“了解学生什么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因素上。
  这样,关于“了解学生”内涵的第二个层面,即“怎么了解这些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也就可以转换成这样一个具体的问题来理解:怎么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已掌握了的语文知识和言语技能状况以及在课堂学习中生成的语文知识和言语技能状况。R·M·加涅认为应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分类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他把学习结果划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已掌握了的语文知识和言语技能状况”以及“在课堂学习中生成的语文知识和言语技能状况”可以细分为五种类型分别加以了解。对语文言语信息即语文知识(狭义知识)最基本的了解方法是要求学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陈述相关的语文知识。语文智慧技能的心理实质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语文问题的程序性知识。了解学习者是否拥有语文智慧技能的主要方法是提供相关的问题或具体的情境,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进而对他们的语文能力作出推测和评判。语文动作技能的本质是一套规则(或程序性知识)支配个体的肌肉协调,它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两类。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说话、朗读或书写状况来了解他们的动作技能发展情况。语文认知策略是一种学习者对内调控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学习者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的内在调控。认知策略的内潜性给直接测量带来了困难,其测量方法一般是设计学习、记忆、思维问题情境,观察学习者的行为表现及其作业,从中作出其所使用策略的推测,也可以辅以学习者大声思维和口语报告等方法。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其中情感是核心方面。要了解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既可以分别考查态度的三个成分,也可以同时考查三个成分。
  至此,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具体内涵小结如下:
  
  
  
  二、“了解学生”在何种程度上被当代语文课堂理解
  
  你如果现在去问任何一位语文教师:“你了解你的学生吗?”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都会是肯定的。我曾作过一次专门的问卷调查,其中就问了这个问题,调查了100位高中语文教师,调查结果显示。选了“很了解”和“了解”这两个选项的教师达87%。这基本反映出教师们对“了解学生”是充满着自信的,或者说感觉是非常好的。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你随便翻开任何一位教师的教案来看。基本上没有“了解学生”或“学生情况分析”这项内容。这说明在教学设计这个环节教师就忽视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体情况的了解。你还可以看看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你会发现在课堂上教师们满足的是如何完成教材的内容(或是单篇课文的教学或是写作训练),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基本没有得到有效的关注。
  教师自认为了解学生,但实际上并不了解学生。这种现象暴露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教师了解的“学生”和教师实际应该了解的“学生”其实并不是一回事。教师认为自己对学生是了解的,其实他们指的只是“认识和熟悉”学生而已,充其量只是了解学生的先天品质和学生的背景,而教师实际应该了解的“学生”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起点及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不能完全责怪语文教师,因为他们的具体教学方式方法是初出师范校门时跟老教师或各级各类名教师学的,而老教师或各级各类名教师又是在各级各类“公开课”的熏陶下成长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各类公开课逐步在中华大地推行开来,成为教师学习的典范课例,引领着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