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拂去浮华 回归本真
作者:靳贺良
说起作文教学公开课的浮华,我们常可见这样的现状:课上,有的教师或依赖多媒体课件,以频频切换的文字或图画来显示自己备课的完备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或以看似大容量的作文技法指导,来取代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或以教师先入为主的定向立意,来限制学生的多元立意和个性表达;或以个别学生课前准备好的表演来取代全班学生的自觉参与、主动学习和相机表达;或以经过华丽辞藻包装的空话套话,来抹杀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诸如此类的浮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平时作文教学的浮躁,波及到中、高考文风的浮夸。
孙老师这堂课是在训练初三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审题立意。课的难点就在这“多角度”,课的重点就在帮助学生“找角度”。课上得朴实无华,但能固本返真。教师借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材料”,不是用复杂的文字,不是用空洞的说教,不是靠激情的表演,而是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的双手”。人人都有一双手,以“手”为话题,自然人人都有话说。面对学生的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教师不仅仅点头称是,而且巧妙地给众多的立意分类,并探寻立意的依据,指出同学们的众多观点是立足于手的功用、手的外形、手指间的关系、手的成因等角度而生发的。至此,作文的多角度审题立意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教师的相机板书,简洁而明了,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发现作文审题立意的一个个诱发点。这一个个诱发点的发现,如同深山探宝,使学生豁然开朗,兴奋不已。继而,教师带领学生举一反三,进入“印证式”实练,所选材料“砖块”“台阶”等,仍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常用之物,因而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角度更加清晰,认识更加深入,表达也更加准确。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师生探寻出了一个多角度审题立意的方法。
说这堂课固本返真,理由有三。其一,作文教学以生活为本。“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见《语文课程标准》)课堂以学生身边习见的事物为立意训练之载体,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去关心日常生活,观照细小平常的事物,从“朝夕相伴的双手,无处不在的台阶,外婆的老花镜,爷爷的拐杖,妈妈的围裙,甚至放学路上踩在脚下的小石子”等习以为常的物品中,展开想象,发现生活的哲理和人的真善美。其二,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是作文的主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同前)这堂课,可以说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学生的个体表达,学生的集体讨论,小组代表的发言,话虽不多,但以真话实话见长,收到了个性张扬、伙伴互动、合作学习、成果分享的良好效果。其三,以思维训练为本。思维力决定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正向、逆向、多向思维的能力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用智慧的语言表达自己智慧的着力点。要摒弃学生千文一面、空话套话、人云亦云、浮光掠影的浮躁文风,必须全心全力地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这堂作文课,教师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展开纵横飞翔的双翼,并通过由分析到归纳,由分解到重组,渐进式地引导学生探寻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由自然而社会的思维认知规律。
作文教学应落实以生活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本的“三本”理念,发现并表现生活细节中的真善美。看了下面这堂作文课实录,我们会获得有益的启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作文的多角度立意》课堂实录
授课人:南京市滨江中学 孙婵
时间:2006年10月24日
地点: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
师:今天上作文课,老师想先听同学们说一说在写作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在写作文时,有时候会走题,有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生2:有时候不知道怎样选择作文的题材。手头有材料时又不知道该怎样去取舍。
师:其实,归根结底,同学们在写作中遇到两大困难: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攻克写作文的第一道难关:写什么。是啊,一篇作文确立怎样的中心,这个立意是否准确无误,是否超俗脱旧,直接关系到这篇作文的成败。不过同学们也不要害怕,大诗人苏轼不是说过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写作文也同样。不同角度的立意自会有它不一样的精彩。不信,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的双手(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把手伸了出来)。我们来谈谈对于手的认识好吗?如果以手为话题写作文,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立意呢?
生3:手默默地为我们劳动,从来没有怨言,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那些在社会上默默奉献的人。
师:你想到了手的象征意义。
生4:人们古时候用手走路,直立行走以后,会生产并使用工具。
师:这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生5:手的用处很大。吃饭、写字、打球、开车都用到手。
师:上课发言也要用到手。(全班都笑了)
生6:一个巴掌拍不响,鼓掌用到双手。手还可以传递感情。
生7:看到手,我就想到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有十根手指,缺一不可。
师:了不起啊!你看到了十指的力量。
生8:看到手,我不禁想到孩子的手和亡者的手。刚出生的孩子,手总是紧紧握着,似乎是想抓住些什么。而亡者的手一般都是张开的,这仿佛在暗示着“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这句话。
师:你不仅观察仔细,还思考深刻。其实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大部分同学都是从一个角度对手进行立意,那就是手的——功用(生齐答)。有两位同学分别从手的象征意义和手指之间的合力进行了立意。同学们请看老师的手,我拿粉笔必须用三个指头夹住,另两个手指作为依托,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稳健有型。这五个指头各司其职、紧密团结,因此我们可以从手指彼此之间的关系来立意。
我们能否再找到其他的立意角度呢?再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手的外形特点:五个指头长短不一。夸赞别人时要用到大拇指,小孩子玩“过家家”承诺时要用到小拇指,弹古筝时各个指头更是各尽其职,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同学们再看,如果我的大拇指代表上层领导,小拇指代表平民百姓,中指代表中坚力量,食指和无名指代表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伸出双手,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师:同学们知道手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9:劳动创造了双手。
师:可是如今社会上很多人不爱劳动,喜欢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