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中考综合性学习可以追求什么

作者:蒋红森




  综合性学习在中考试卷中“挂牌”始于2004年,至2006年,各地语文中考均将综合性学习单列进行考查。我们有理由将这一变化视为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成果,但同时又必须正视中考综合性学习考查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的可概要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名实不符,综合性学习贴标签。
  例1.班上开展题为“从成语学语文”趣味活动,请你逐项完成下列内容。
  ①读成语,加拼音。给下列成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内容略)
  ②看成语,改错字。下列成语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标出并改正。(内容略)
  ③品对联,填成语。下面是蒲松林借项羽、勾践以自勉的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在下联的方格中填写恰当的成语。(内容略)
  ④看漫画,写成语。结合文字提示欣赏漫画,用成语为其拟写标题。(漫画略)
  ⑤选成语,讲故事。下面是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请任选一个,用简洁的语言讲相关故事。(备选成语略)
  (说明:以下所列例题均取自2005、2006年各地中考试卷中的综合性学习试题。)
  例题中的“班上开展……活动”只是打出一个综合性学习的招牌,没有这个招牌。后面的考题依然成题,只是其考查内容完全是纯粹的知识积累。这类考题在中考试卷中为数不少,虽然能够表明命题者对综合性学习的关注,但这种过于表面化的考法,不利于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引导。
  第二,设置过程假象,综合性学习虚拟化。
  例2.今年我市中考首次把理化实验操作考试的成绩纳入总分,对此,社会、家庭、老师、同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为此,你所在的班级要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为在会上发言,你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会后,如果校报记者对你进行采访,让你从提高能力的角度谈谈参加这次研讨活动的收获,你会说些什么?
  例3.从你们班上的实际出发策划一次活动。帮助同学们解决用字用语方面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创意:____________________
  乍一看,这类试题呈现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形态,有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色彩。但是,试题中所说的活动只是“假如”,是一个根本不存在或部分或相当部分不存在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回答这类问题只能是凭空想象,完成做题的过程充其量只相当完成一个网络游戏的过程,因为,没有一个真正的活动过程。所谓“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参加这次研讨活动的收获”以及所谓“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定的。正因为这种虚拟的“假如”,学生凭空想象的试题答案必然是过于丰富多样,这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带来试题评分规范的失控。
  第三,用局部替代全体。综合性学习边缘化。
  例4.润洋大桥开通了。作为某校的一名小记者,如果你就这件事分别采访扬州市市长、旅游局局长,你应该问什么?怎样发问?请将你的问话写出来。
  例5.初中要毕业了,学校即将举行“青春·未来”毕业晚会。如果你是晚会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开场白?
  以上两题意在考查学生在特定的静态的场合说话的能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单从考查的落脚点看,这两道试题无可厚非。但如果将这两道试题冠以综合性学习之名,其试题价值就值得商榷。尽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表达,也不能没有口语交际,但表达和口语交际只涉及到综合性学习的局部或某个环节,它不能承载综合性学习的全部。类似于这类的考查方式,是用综合性学习的局部替代了全体,用表达、口语交际替代了综合性学习。
  第四,考查方向位移。综合性学习脱离语文轨道。
  例6.阅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一)1405年,郑和率船队下西洋……七次下西洋并没有给明王朝带来什么经济利益。
  (二)为弘扬海洋文化……“绿眉毛”号帆船计划沿郑和下西洋路线访问亚非各国。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谈谈你对“绿眉毛”号访问亚非各国的思考。
  例7.全球气温升高对物种生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我国的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姑且不谈例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学生是否了解,单看试题的“经济”“物种”的考查指向,就知道在考查方向上出了问题。我们不反对在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活动中,师生力所能及地进行一些跨学科的综合学习,但学科跨度无论多么大,其落脚点应该在语文上。也许学生在这类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其他学科学习的收获,这些收获当然越多越好;但收获即使再多,也只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副产品”。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副产品”而丢了语文“主业”,况且,对“副产品”的追求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类试题出现在语文中考试卷上,的确给人一种“别样”的滋味。
  客观地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现实不容乐观,或重视不够,或落实不够,或操作失范,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中考试卷中设置综合性学习考查内容,对于确保语文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对于促进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的确很有意义。但是,中考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手段之一,在引导教学方向上表现出巨大的威力,因而命题者在考虑考什么、怎么考诸问题上应慎之又慎。以上列举的这些综合性学习考查样式,尽管能表现出命题者对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关注,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醒教师们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但因为试题本身所表现出的贴标签、表面化、边缘化、语文本位缺失等倾向,不经意间又给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以不同程度的误导。本来是想通过中考这种方式给综合性学习教学以有力的引导,结果在方向上发生了偏差,这不能不给人一种南辕北辙之感。
  上述种种偏颇不是中考综合性学习应有的表现。
  我们知道,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语文课程内容,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综合”。“综合”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以这么说,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过程。第二个特点是“实践”。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一切的学习目标——近期的、远期的,显性的、隐性的、刚性的、柔性的——必须通过活动也只有通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与应用,在体验与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凡活动就必须有过程,不存在没有过程的综合性学习,“过程”是综合性学习的“生命”。
  我们承认,一纸中考试卷是容不下综合性学习的全部内容,容不下综合性学习的宏观过程的。但是,我们从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出发,从中考试卷应有的规范出发,中考综合性学习在以下几个方面应有所追求,或者说是可以追求得到的。
  第一,体现内容的综合性。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