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点睛之笔”的构思和训练
作者:宋 恒
一句的点睛之笔却开拓了一种富有人生哲理的全新境界:在夏夜田野的草丛间,萤火虫发出的点点绿莹莹的光,轻盈而流动,它引发了孩子们无穷的遐想和欢乐。
学生习作示例:
①粉笔——将细细的粉末凝成坚硬的身躯,一旦与外物碰撞,才知道聚而有散。
②花生——小小的黄花隐藏在浓浓的绿叶中,累累的坚果深埋在厚厚的土壤里。
③繁星——闪烁而不凡的繁星,你可曾想过:是暗夜点亮了你。
粉笔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聚而有散”,“聚而有散”恰好是人生的一种真实写照。“隐藏”与“深埋”两语,点出了花生的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常态的思维中,夜空中的繁星是美丽的;但此学生却反向思维,翻出了新意:美丽的繁星却是暗夜烘托出来的。从这些习作中既可以看到他们思维的活跃,也为扩展做了铺垫。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要求他们扩展成文:
[训练设计4]写一则200字左右的小品文,文中一定要有一句精警传神的点睛之笔。
学生习作示例:
圆滑的鸡蛋无法站立
“爸爸,鸡蛋怎么站不起来?”女儿好奇地问。“因为它太圆滑了。”爸爸望着女儿说。“鸡蛋因为欣赏自己的圆滑,所以无法站立起来。那么,人呢?”父亲似乎对女儿提出的问题很惊讶,沉思了一会儿说:“是的。人要是这样,就会失掉自我和朋友。”
学生抓住了物的“圆滑”这一形象特征来观照人生:人要是圆滑,“就会失掉自我和朋友”。
三、融入主旨与情感的描述,或用刻画景物来间接点睛
点睛之笔常常是以议论的表达方式出现的;但是也有以描写的表达方式去间接点睛的,这种间接点睛,比起直接明点,会更具感染力;因为它把叙、议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看不出什么斧凿之痕。比如下面题为《感受狐狸》的文字(为节省篇幅作了删节):
一只老狐狸威风凛凛地站在岩石上,机警地看着四周,它浑身的毛红灿灿的,像团火。“砰”一声响,那狐狸应声倒下,阿黄(狗)追过去。只听一声怒号,那狐狸又从石缝间高高跃起,远远看去像一团跳跃的火,一闪没入林中——它似乎在引诱阿黄追它。一只小狐狸笨拙地从石缝间爬出来,一身红灿灿的毛浓密而柔软,一双小眼睛露出惊恐的神色。这是一只火狐,刚抓来时很老实,乖乖地趴在那儿,半天过后,则骚动不安起来,低声呜咽,小眼睛滴溜溜四处乱转。月光下一只老狐狸与阿黄厮打……阿黄尾追……阿黄中计,掉下山崖摔死了。一连几天的夜晚,老狐狸与小火狐又亲又舔……那条粗而满是铁锈的链子中间已被老狐狸的尖牙磨得雪亮。老狐狸愤怒的眼中似乎要喷出火来:就是这条无情的铁链隔断了她们母子的亲情。小狐狸悻悻地趴在地上,呜呜哀鸣……老狐狸眼中突然放出可怕的绿光,它猛地咬住小家伙的喉咙,只听得“咔嚓”一声,仿佛风折断了树枝一般;可怜的小家伙来不及发出尖叫,“噗”的倒地而死。老狐狸缓缓地站起来,抬起头,向着天上一轮圆月,默默注视良久。在月光中,她就像一尊雕塑,悲壮而美丽。
《感受狐狸》全文几乎是描述,有没有点睛之笔呢?有。“就是这条无情的铁链隔断了她们母子的亲情”是一处,它也为下面老狐狸咬死小狐狸这一情节做了铺垫。“老狐狸缓缓地站起来,抬起头,向着天上一轮圆月,默默注视良久。在月光中,她就像一尊雕塑,悲壮而美丽”。这悲壮的几句叙述点睛全篇,在读者脑中留下了久久不能磨灭的印象。插入“一轮圆月”更是神来之笔——圆月象征着团圆,老狐狸何尝不想母子团聚呢?这一轮圆月,既衬托出老狐狸的悲壮情怀与美丽的形象,又象征着亲情的永恒。这样的点睛之笔真是令人刻骨铭心。
[训练设计5]写一则短文,请将你的立意与情感融入描写之中。
学生习作示例:
爬山虎
爬山虎攀缘在暗灰色的墙上,似平缓流淌的瀑布,上上下下找不到它的发端。它们给墙体覆上了深绿色的外衣;在这深绿的海中,点缀着的黄色的小花,也许在你一错眼的刹那间,会躲藏起来让你寻不到一点蛛丝马迹。它们无意去炫耀这生命的精彩……严冬,它们仿佛是被渔人久已弃置的渔网懒散地张挂在墙上。我想:这些枯萎的蜘蛛网般的茎,会像牵牛花的藤一样,一扯就会呼啦啦坠落下来。于是,我用手扯了扯,那茎竟纹丝不动;我又攒足了劲,用手抠住那茎,猛的一拽,只听得“啪”的一声,爬山虎的茎断裂开来,那断茎的根须却仍顽强地抓住墙体的缝隙。它们攀附的墙体既不是沃土更不会供给它们养分,然而在断裂的茎里却蓄满了绿意和生机。
这篇短文突出表现了爬山虎两点可贵的特征:一是不去炫耀自己,二是顽强的生命力。把立意与描写结合起来,再融入自己的情感,一些语句就有了生命,比如“它们无意去炫耀这生命的精彩”,“顽强地抓住墙体的缝隙”,“断裂的茎里却蓄满了绿意和生机”。这些语句虽然分散在篇章的不同部位,但秀立于篇中,结合成一个整体,是暗示,是感悟,也是一种升华。
江苏赣榆高级中学 2221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