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点睛之笔”的构思和训练

作者:宋 恒




  点睛之笔,即在作文的关键处点明或升华要旨的一两句话。话虽不多,但会使全篇精警传神。高中学生学习写作,指导他们尝试“点睛”,既有助于他们的理念得到升华,也有助于他们语言运用的警策化,是很有意义的。
  根据我的体会,这种训练也应该分层次进行。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就所述事物本身直接去概括或升华→托他物以寄意或推及人生→融入主旨与情感的描述,或用刻画景物来间接点睛。这三个层次由实而虚,采取什么写法,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时的思路而定,不能简单地说哪种写法更好,不过学生也可以由此领悟到写法的多样化。
  
  一、就所述事物本身直接去概括或升华
  
  这类训练总要提供样本作为引路语料。下面是我曾使用过的语段:
  俄罗斯的伟大作家屠格涅夫,青年时觉得生活无聊而平淡,年轻的心已不愿负担人世间的孤苦。他来到悬崖绝壁边,面对夕阳,把脚一提,忽然有什么独特的声音传来,他不禁侧耳一听——原来是婴儿的啼哭声。在这暮霭笼罩的荒山野岭上,孱弱而无助的生命依然高高在上!他转身循声奔去……
  在出示这个语段的时候,我有意掩去了最后一句,并且要求学生思考:根据这段文字,该点什么样的“睛”呢?“他终于在生命的悬崖绝壁上感受到生命啼哭的意义”?似乎深层之意还未挖掘出来。婴儿的啼哭声,正显示其强烈的生之欲望的生命活力;同时,面对“孱弱而无助的生命”,又怎能无动于衷呢?这是两个生命体在直接碰撞,而且是一小一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于是,作者在文末又重重地点了一笔:“战胜生命绝望的力量恰恰在于生命本身。”这文末的点睛之笔,恰是暮鼓晨钟,令人警醒。
  “点睛”属于较高层次的写作技能,入门的途径应该平坦一些。我的起始练习设计是这样的:
  
  [训练设计1]阅读下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春秋时代的贤臣管仲,在达而念旧时曾深情地说:我曾经与鲍叔牙一起经商,在分利时我总是多要一些,鲍叔牙不认为我是贪财之人,他知道我家贫寒;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是不成器之人,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侍奉的主人公子纠因争夺君位被杀,大臣召忽为公子纠而殉难,按理我也应如此,可我却忍辱苟活遭受囚禁,鲍叔牙不认为我是无耻之人,他知道我不会因小节而羞,却会因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根据以上描述,你认为下列哪项议论是比较好的“点睛之笔”;
  ①管仲达而念旧,富贵不忘友情。
  ②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先生。
  ③生养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先生。管仲在礼赞鲍叔牙先生。
  ①揭示的是管仲的品德,不是“礼赞”;②③虽然都是礼赞,而②不加烘托,③在直接点睛之前加一显示亲情的衬笔,这就具有一种超越亲情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这个练习虽然比较平易,但由此入门,可以达到更高境界。例如:
  
  [训练设计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淙淙的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热情地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化成了琼浆玉液。泉水揉碎了月光,叮叮咚咚地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的翠竹林里、绿草地上。它又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又在花丛潜伏蛇行,若隐若现,如那轻风拂动的琴弦上缓缓漫过苦涩的泪水:忽又蹚过鹅卵石,跳着轻盈的舞步带着欢歌,奔向山外世界……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这就是瞎子阿炳赖以生存的“二泉映月”。阿炳他手拿一把二胡,肩背一把琵琶,穿着那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有时在闹市,有时在乡间。沿街卖唱。他的演奏抑或是为了一口饭吃,一旦无人问津时,那他只能在漫漫长夜中煎熬了。
  针对以上描述,可点之睛很多。请根据下列话题去设计点睛之笔。
  1,表达阿炳的精神寄托。
  2,揭示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3,强调《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
  符合要求的答案精彩纷呈:
  ①哦,这个诵读过《道德经》且深谙以精神致魂魄的道士,将生命的终极见解全凝结在耳朵幻听出的“二泉映月”上了。那是他的全部,是他卓然独立于世俗之外的精神寄托。
  ②阿炳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存在是一个奇迹。是不是经历了生命最大限度的悬殊(如生与死、富与贫、无限的光明与无边的黑暗等等)境界的人,才能更加贴近艺术和生命的本体要求?
  ③一首《二泉映月》有着近代中国历史上最美丽凄凉和一唱三叹的音乐旋律,一首《二泉映月》映出的是阿炳那双已经干涸但丰盈异常的关怀世道人心的眼睛。
  ④艺术的极境不一定非要以肌体功能的部分丧失为代价;但一定与心灵内视和俯听的质量息息相关,与天才的顿悟和冥想息息相关。
  ①表达了阿炳的精神寄托;②④揭示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③强调了《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构思。
  
  二、托他物以寄意或推及人生
  
  “借物喻理”已经跨越了“就事论事”,它属于类比推理,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表现手法。由于年龄特征,中学生对这种“点睛”方式往往兴致盎然。下面是引路语料: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卑微的力量所感动。我仿佛看见熊熊的山火在烧,一团黑风正沿山脊滚动;我听见劈里啪啦的烧灼声并闻到刺鼻的焦煳味,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卑微的蚂蚁家族绝对会全军覆灭。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懈怠了潜在的精神。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顽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自己的精神穿过我孱弱的外表,刺着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脸面自暴自弃、玩世不恭?世上堪称伟大的东西。往往不是指体积而是指精神。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正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先强调蚂蚁的自我牺牲精神,接着推及人生。在文末作者又重重点了一笔:“世上堪称伟大的东西,往往不是指体积而是指精神。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正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由物及人,层层升华。
  这种练习也可以分步骤进行,由点而面。
  
  [训练设计3]请紧扣住某一实物的形象特征(自然属性或生态特征,结构或功能等),写一段充满人生理趣的话(不超过50字)。
  (示例)萤火虫——我在欲望难遂时发出的一点光,却美丽了多少孩子欢乐的眼睛。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萤火虫的发光仅仅为了寻找配偶,这是生物个体延续生命的本能需求。但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