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认真抓好教学反思

作者:任 颖




  
  三、加强学习,和课程改革同步发展
  
  反思需要理论支撑,需要思想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而且,在信息爆炸、知识迅猛更新的当代社会,新课程要求面向学生、面向生活搞大语文教育,搞动态课堂、开放式教学,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学养也是无法胜任的,因此还需要在专业上不断开阔视野,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既然学习如此重要。我们就明确要求教师读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专著,读《史记》《先秦诸子散文》,读中外文学名著,通读中学语文教材,精读《高中课程标准》,等等。同时,还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期间,我们组织全市教师积极参加“2007年全国教师读书竞赛”活动,目的就是让教师重读中外文学名著等。这些读书活动的开展。无疑为教师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新的观察视角,引导他们的反思走向深刻。加速了他们追随课程改革的步伐。例如,我们曾组织教师结合学习新课标认真反思文言文教学,使大家认识到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弊端,就在于从范读到逐字逐句翻译再到串讲,完全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以学生厌学。宁夏大学附中杨榀老师由此悟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注重学情,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教学方法,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于是,他锐意革新,创设了一种行之有效且极具操作性的四步教学法:自读自疑;互问互答;提问解答;提示拓展。每一步都不忘让学生积累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扎扎实实地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详见杨榀《文言文“四步”教学模式》,《中学语文教学》2007,4)杨榀老师好读书、勤于反思、勇于实践的精神,使他在课改的道路上走在了前面。
  为了推动教师把读书、校本教研与课改同步发展相结合,我们成立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专题研究组。很多学校加入专题组,研究民俗文化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将优秀的民俗文化所留下的丰富的经典文献选人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学校让有思想见解、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把民族文化的精华引进课堂与学生共赏,既承传了优秀民俗文化,又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品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专题组正在进一步深层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先进文化的长河之中,以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教师自身素养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骄人的业绩。宁夏固原的张俊奎老师开发本地区戏曲——秦腔,是最先成功的范例。秦腔是激昂悲壮的音乐,唱词整齐舒展。内容多是千古美谈的传说。张俊奎老师把它引入课堂,加强了语文教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既让学生在欣赏戏曲音乐中得到心旷神怡的享受,又使他们在品读戏曲曲词中提高了阅读鉴赏力。专题研究这个大平台,是广大教师在行动中学习、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一片沃土。
  反思使教师睿智,使教师成长。让我们切切实实把这项工作抓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