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方言区学生书面表达中常见词语错误分析
作者:周 艳
受方言词汇和语法影响,学生在其书面表达中常常出现以下失误。
(一)同形异义词误用
在方言和普通话中有一些词语的形式是相同的,但不同义或不完全同义。学生由于不懂这些同形词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词义差异。以为词形相同则词义也相同而误用。
例:小红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凶了。
在普通话和黔南方言中都有“凶”这个词。都有“凶恶”“厉害”的义项。但黔南方言的“凶”还有“骂”“责备”的义项。例句中的“凶”使用的是方言义,是“责备”的意思。
例:我外公的脾气苗得很。
“苗”在普通话和黔南方言中都有“初生的种子植物”的义项,但黔南方言还有另外的义项:“脾气暴躁,不近人情。”例句中“苗”使用的是方言义,是脾气古怪的意思。
例:垃圾堆旁边有很多蚊子在飞来飞去。
黔南方言有“蚊子”一词,普通话也有:但黔南方言的“蚊子”指蚊子和苍蝇,普通话不包括苍蝇。例句中的“蚊子”实际上指的是“苍蝇”。
学生在使用“苗、凶、蚊子”这三个词时均使用了普通话没有的义项,这就会带上方言色彩。导致词汇使用的失误。
(二)同义词误用
方言中一部分词的意义与普通话相同,但词形与普通话不同或同中有异,学生以为词义相同。就可以互相替换,造成了误用。
例:家里的毛衣被虫咬了很多洞洞,所以妈妈在衣柜里放了很多臭蛋。
例句中“臭蛋”是方言词,相当于普通话的“卫生球”或“樟脑丸”。“臭蛋”与“樟脑丸”“卫生球”意义虽然相同,但词形完全不同,前者是方言词,后者才是普通话词。
例:我爸爸戴着大斗篷在河边钓鱼。
例句中“斗篷”的意思和普通话词语“斗笠”相同。两者意思虽然相同,但词形却不完全一样:两者一部分构词语素相同,另一部分构词语素不同。前者是方言词,后者才是普通话词。
例:我被爸爸打得全身都是老蛇印。
例:一股浓浓的烟子从家里飘出来。
例:我在商店门口碰到一个手握着棍棍的小孩摔倒了。
例句中“老蛇、烟子、小孩”的意思和普通话词语“蛇、烟、小孩儿”相同。两者意思虽然相同,但词形却不完全一样。在普通话中由“老”做前缀构成的词有“老虎、老鹰、老鼠”等,但没有“老蛇”;在普通话中由“子”做后缀构成的词语有“辣子、桌子、椅子”等,但没有“烟子”;在普通话书面表达中“小孩儿”这个词通常是带着“儿”尾的。因此。“老蛇、烟子、小孩”是方言词,“蛇、烟、小孩儿”才是普通话词。
(三)使用与普通话词形相同、意义相同、用法有差异的方言词
在方言与普通话中,有些词词形相同,意义也基本相同,但用法上有差异。
例:今天我要跟家里人去吃酒。
例句中“吃”这个词,普通话和黔南方言都指“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都可以说“吃饭、吃菜、吃药”,而黔南方言的“吃”还可用来指食用液体流质食物甚至气体,把“吃”所指称的动作范围扩大了很多,如例句中的“吃酒”。这样的搭配在普通话中是不成立的。
例:整天学习、做作业,我觉得我好烦。好忧郁。
“好”这个词在普通话和方言中都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深,并带感叹语气。但普通话中的“好”一般不用于非独立感叹句。@在黔南方言中,“好”却可以用于一些非独立感叹句中,表示程度深,这时,“好”就放宽了它的使用范围,相当于普通话的“非常”“很”“特别”,例句中的“好烦(很烦)”、“好忧郁(特别忧郁)”这样的用法在普通话中不常用。
(四)词序不当
在词序方面,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有很多时候也是不同的。
例:今天妈妈做的饭菜很香,我们要吃多点。
例句将“多”这个形容词放在谓语动词“吃”的后面作补语。普通话表达却不是这样,普通话中的形容词一般都是置于被修饰动词之前的。
例:老师写字在黑板上。
例句中使用了“谓语+宾语+介词短语”这样的格式,将介词短语置于动词之后。而普通话表达中有宾语的时候,介词短语一般是置于动词之前的。
(五)量词误用
同一个量词,在方言中的词义和用法有时比普通话宽泛灵活,不加分析就容易误用。
例:我找来一棵绳子把书捆起来。
普通话和黔南方言中都有量词“棵”,都可以说“一棵树、一棵草”。但在黔南方言中,“棵”除了用于植物外,也用于各种细而长的事物。普通话中没有“一棵绳子”这样的用法。
(六)使用表示方言区特有事物的方言词
方言里有些词,其产生和使用与地方风俗和文化紧密相关,有的词指称的是方言区特有的事物。
例:早上我就吃了一个冲冲糕。
例句中的“冲冲糕”指当地的一种风味小吃。还有的词是方言熟语。
例:王晓华一下课就在操场上鬼跳鬼跳的。
例句中的“鬼跳鬼跳的”(形容乱蹦乱跳的样子)一词就是黔南方言中的熟语。
这些方言特有词是方言的土特产,在普通话中找不到对应的词。使用这样的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从以上学生表达中出现的误用不难看出,方言区学生要进行普通话规范表达,词汇和语法规范化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规范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删除书面表达中与普通话无对应词的方言词
一些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的方言特有的词、特有的用法,如果不是代表特殊的地方文化现象,就应该删除。首先,删除作文中的方言特有词语及其用法。以助词为例,方言区学生书面表达中一般或多或少带有方言助词。助词使用频率高,出错率也高,既是词汇问题,又是语法问题。这些助词有的可以在普通话中找到相应的词替代,有的则不能,改为普通话时,除了删除这些词外还得从全局着眼,恰当地转化为普通话表达。例如:
他得坐车,我得做吗?(他有机会坐车,我有机会坐吗?)
这个苹果吃得吗?(这个苹果能吃吗?)
其次,删除作文中普通话不能替换的方言熟语。各地方言都有十分丰富的熟语,这些熟语地方特色极浓。长期流传,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但转译成普通话时却难以找到相应的词语替换,如“他唱歌黄腔黄调的”,“黄腔黄调”就是方言熟语,指唱歌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