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时代呼唤语文教师重读中文系教材
作者:谢银根
亚有意用哈姆雷特的行为来影射伊丽莎白时代女王宠臣埃塞克斯伯爵在图谋推翻女王时犹豫不决的长期延宕。这样的解读,就大大深入和丰富了,由“已知”引向了“未知”。
因此,教师应重读文学理论、美学及文学史,“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应用”为新课标选修课程系列之一。新课标要求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中学生的语言运用常常别有特色,词语新潮,如说王老师长得高,常常变异为“王老师海拔高”;说某女生长得胖,又变化为“她占地面积广”。至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超常表达,更让一些教师“瞠目结舌”:
(1)陶男这人太傲,比奥地利还傲。
(2)班上的女同学太阴了,英格兰似的。
(3)学校食堂的稀饭简直比西班牙还稀。
面对这些生动鲜活的语言文字运用,一些教师的现代汉语、语言学知识,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以致误判为语病。(1)至(3)甲乙两事物意义上毫无相似之处,由于其语音上相同或相似,将两者巧妙相连。就构成了一种新型的比喻。显然,教师不重读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是不能深化自己对比喻的认识的,也难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
至于新课标要求的“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这些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和精神。在教育部规划的现代汉语教材中,一般都得到了贯彻,教师更应该了解,以便在教学中增强学生规范应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第三,正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抓学生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所推荐的文学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可见,新课标将课外阅读纳入了文学史的维度,并将文学史研究的变化带进了课外阅读书目。如推荐沈从文的《边城》等,反映了近年来现代文学史研究对那些曾被忽视的重要作家或非主流作家的作品的重视和推崇,赋予了课外阅读一个多元文化场景。
然而,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守门人”和“推动者”,不少教师的文学史知识仅停留在大学时的知识。大诗人艾略特曾精辟地指出:“文学史的过去因现在而改变,正如现在为过去所指引。”这一论断强调文学史修缮的必要性、文学史的现时性以及文学史传统对现时的引导意义。教师理应重读那些跃动着时代脉搏的充实、新颖的文学史新著,提高自己正确评价和分析作家作品的能力。
学生课外阅读得到教师的正确指导后,他们解读《红楼梦》王熙凤就是一个充满活力、既可憎可惧、又可亲可近的人物形象;评价《子夜》就能撇开政治的偏见和狭隘的审美趣味看待“理念(主题)先行”问题;讨论《白鹿原》视野不会局限于历史文化观念的失败,而觉得是一幅凝重深厚的社会历史画卷:阅读普希金诗,则会品味出真诚、简洁、独特的音韵美和忧郁美。
我国的中文专业教材建设,经历了上世纪曲折而辉煌的历程:50年代初以引进前苏联教材为主,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探索自编教材,“文革”十年动乱破坏了教材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恢复重建了高校教材,90年代以来教育深化改革编写出版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时代为我们提供了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良好机遇,作为语文教师,应成为中文系教材盛宴的美食家。读书吧,这是时代的呼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