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刍议语文新课程中的教材整合
作者:王 君
第三,整合,是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手段。
课堂的吉光片羽都是教师教学反思的宝贵资源。而整合了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之后,你自然会在某一个小问题上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比如,整合了《背影》中的几处“矛盾”之处,我写出了教材反思《于无声处听惊雷》(《语文学习》2005.3)。整合了《台阶》《邓稼先》《亲爱的爸爸妈妈》三篇课文中三处句号的妙用,我写出了《天光云影共徘徊——句号在课堂设计中的作用举例》(《语文报 教师版》2005.71)。整合了《亲爱的爸爸妈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社戏》《阿长与〈山海经〉》四篇课文中虚词的妙用,我写出了《让虚词登堂入室》(《文学教育》2005.6)。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整合后进行反思,我发现了教材选文中关于善良的悖论,写出了论文《教材,请给孩子一个善良的理由》(《语文报 教师版》2006.75)。整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进行教学主题的反思后,我认为该单元的主题应该与时俱进,重新定位,于是我写出了论文《突围,让英雄“下凡”》。
教学成功之处可以整合,教学的失误之处更可以整合;相同题材不同教法可以整合,相同教法不同题材也可以整合……我的感受是,没有整合就没有高品位的反思。
其实,不但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学生也应该主动地构建和生成教材,形成一个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互动的格局。新课程改革呼唤教材的变革。但是,在教材要作根本性的改变还非指日可待的情况下,作为一线教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促成独立选文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使经常由老师来帮助学生完成的教学拓展变成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自己主动的发现和探究。这样的整合,于教师而言,是创造性地教;于学生而言,是创造性地学。
整合,让语文教材立体起来,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重庆外国语学校 40003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