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初中语文课堂朗读之“怪现状”
作者:陈树元 苏 彦 康林益
“怪现状”之一:重讲解轻朗读
初中的语文课堂较之小学,也许是随着教学任务的增加,也许是迫于中考的压力,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讲解”,学生们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读越来越少。没有熟读就开始讲解,没有熟读就开始提问,没有熟读就开始讨论,这些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课堂上常常会有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
古人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中心、写作方法这些结论,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学应重视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教授语)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朗读。我国历史上有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者、大作家朗读感悟的事例,如扬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白居易读到口舌生疮,蔡文姬靠诵读回忆父亲的文稿……“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的古训,都证明了读者自身朗读、体味的重要。语文学习要注重过程,靠朗读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无须长篇累牍地讲解。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和深邃哲理,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岂不更好?
“怪现状”之二:默读速读代朗读
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为节省时间,习惯采用让学生们默读速读课文的形式。默读速读代替了朗读,成为课堂上阅读文本的主流阅读形式。长此以往,学生们的朗读得不到训练,朗读能力会越来越差,这势必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认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不应只是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外加口与耳才好。”开口诵读的时候,不仅调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会成倍提高。加强朗读教学,还可增强记忆,加深识记的牢固程度。据研究,阅读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默读所能记下的内容大概只有五分之一,而朗读一遍则会对二分之一的内容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因此,尽管朗读的速度比默读慢,效果在某些方面却大大超出了默读、速读,确实是学习中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尤其在诗歌、散文和文言文的教学中,更应重视课堂朗读教学。
当然,课堂上采用何种阅读形式,要依文体而定、依学生而定,灵活对待,既要突出朗读的重要,又不能总让其在课堂上“一统江山”。
“怪现状”之三:“固定声腔”读文章
著名特级教师唐江澎多年从事朗读教学的研究,他指出: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文章,存在着一种“固定声腔”。这种“固定声腔”不同于古人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而进行的吟唱,也不同于古人带有一定声腔的吟诵。它表现在无论什么文章,遇到抒情就把声音提高,也有节奏、轻重音、语速快慢等的处理,但因没经过用心理解、用情体味,又不够准确、到位,往往拖腔拖调,给人读得很投入的虚假感觉。甚至,有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固定声腔读文章的状况。
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朗诵实际上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因为‘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朗读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唐江澎语),而不是一味地卖弄声音和所谓的技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消除这种朗读的“固定声腔”,只有经过了“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领略了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有时是难以言传的美,进而融入自己的体验后,朗读出来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怪现状”之四:教师范读缺失
当今的语文课堂,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教师范读愈来愈少见了。许多教师,或以自己的普通话不够规范为理由,或以自己的声音不够完美为借口,动辄就是“请听录音”,或指派读得不错的学生范读。
想当年寿镜吾先生读书时自得其乐,在学生们面前读得把头“拗过去、拗过去”的情形,给学生鲁迅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时代的于漪在学习李后主的《浪淘沙》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也曾对老师出神入化的朗诵佩服得五体投地;老舍早年听一位老先生范读了几十行《伊利亚特》后,才真正爱上了荷马史诗。有人说,教师在每篇课文开讲之前,如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有感情地给学生范读一遍,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了美的享受,那么,他的教学目标就差不多达到一半了。这不无道理。教师范读往往更容易让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达成共鸣,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产生对语文的浓浓兴趣。
另外,著名播音员夏青、方明、葛兰等选择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制作成的朗读录音带,读音规范,妙不可言,对学生是极好的示范和熏陶,学生可在模仿中增强兴趣,提高朗读水平。但并不是所有的朗读录音都如此,现在的课文录音(尤其是从网上下载的录音)良莠不齐,“以机代读”一定要慎重。而学生范读,限于阅历和理解能力,毕竟不如教师对文章把握得好。教师普通话是否规范、嗓音漂亮与否不能成为朗读教学的障碍,作为语文教师要多开尊口,经过自身的努力,练好范读这个基本功。
“怪现状”之五:朗读“贵族化”
语文课堂上学生读课文时,常见一人读到底。一人读,众人听,并且往往是班级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读,其他的学生好像不需要培养朗读能力似的。每个班级,似乎都能找出几个朗读的“贵族”,越是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贵族)得到的锻炼机会越多,越是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平民)得到的锻炼机会越少。《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读。”朗读教学历久弥新,要鼓励学生以不同形式朗读,以不同理解朗读,实现对文本的再创造。读课文可采取全篇读、分段读、重点句段读等方式,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提问接读、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表情朗读、分角色读、轮读、领读、分合读、自由读等,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生是朗读的主体,教室里不应该只有一个朗读的主角。
“怪现状”之六:朗读训练,指导无序
很多教师对朗读的训练和指导缺乏系统。课堂朗读,往往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驱赶着为读而读;单元朗读教学没有系列;一学期、一学年下来,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缺乏目的性和层次性。这样的朗读教学常常会事倍功半,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水平。
课堂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要循序渐进,系统有序。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把每一册、每一单元以至于每一篇文章的朗读要求和训练重点了熟于心。以初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为例:
第一册是朗读训练的启蒙阶段。要求: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
从单元教学要求看,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训练步骤:第一单元,要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清楚连贯。第三单元,练习朗读,做到语调自然,正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五单元,要从文章的整体到局部,反复研读。
从单课看,教材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技能训练方面的要求:
分角色朗读全文,在朗读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羚羊木雕》)
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背影》)
练习重音、重音的轻读、小停、中重音、拖音。(《春》)
讲究节奏(依意义单位划分),读出抑扬顿挫。表现诗人的感情,再现情景、画面。(《诗词五首》)
背读。(《天上的街市》)
总之,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避免急于求成,使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性、阶段性。学生的朗读要求也要呈梯队形向纵深化发展: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情达意,体现个性。朗读技巧(如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也要注意由浅入深。
“怪现状”之七:朗读只用于阅读教学
课堂朗读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还可以用于作文教学、背诵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名著赏析等。例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加强朗读,引导学生把精彩段落、关键句子熟读成诵,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材料,对其写作水平的提高会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在作文修改方面,细小的错误默读时常常觉察不到,朗读却能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我们不仅要把朗读作为重要的语文教学手段,更要加强对朗读课的探索,在传统的教读、品读、研读等基础上,尝试赛读、联读、说读、写读、比读等朗读课形式,积极拓展朗读课的教学思路。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朗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让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行动起来,注重练就朗读硬功,锤炼教学技能,及时改变这些“怪现状”,给课堂朗读以时间的保证、质量的保证,使初中语文课堂朗读这曲乐章奏出更加优美动人、雄壮有力的旋律!
河北沧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沧州市第十一中学,《语文周报》社 0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