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文化视角实录

作者:陈尚余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东坡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东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写这首词的啊?
  生:被贬黄州。
  师:湖北有两个赤壁,一个是文赤壁,一个是武赤壁。文赤壁就在黄州,武赤壁就是三国时代赤壁大战发生的地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苏东坡这首词吧,这首词气势磅礴,我们要读出气势。
  (生齐读)
  师:第一,念得比较准确,我刚才听了好像没有念错的;第二,读得比较流畅比较整齐。不足之处是少了一点气势。可能大家还没有读进去,等会儿我们再读,把气势读出来。下面先来看第一句。这首词开篇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古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怎么理解啊?
  生:浪比喻历史。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千古的风流人物都随着历史的长河而远去了。
  师:以水来比喻时间,这在我们中国文化也是一个特色。大家知道……
  生:“逝者如斯夫。”
  师:哦,有同学马上想到了“逝者如斯夫”,这句话是谁说的啊?
  生:孔子。
  师:孔子站在江边说了一句“逝者如斯夫”。我记得李白好像在一首诗中用河水作为比喻,题目叫做“将进酒”,第一句话能不能背出来啊?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师:黄河之水一去不返就是比喻时间一去不返。《三国演义》里面不也是有一句类似的话吗?
  生(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我发现跟苏东坡的这句话意思差不多,不过里面有个词语不一样,苏东坡这里是“风流人物”,《三国演义》里面则是“英雄人物”,那么我们想一想,能不能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风流人物和英雄人物有什么区别?
  生:风流人物应该是既有功绩又有文采的人。
  生:风流人物要被人们所乐道,而英雄人物就未必如此了。
  师:哦,你的意思是英雄人物不一定是被人家乐道的,而风流人物则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我觉得风流比英雄多了一点潇洒的感觉。
  生:风流人物包含了英雄人物,英雄一定要建功立业,风流人物不一定要建功立业,李白是风流人物,但不是英雄,风流人物包括了英雄。
  师:想法比较独特。那么风流人物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物呢?和英雄人物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要不我们先往下读,等会儿再回过头来解决这问题。下面一句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黄州赤壁不是赤壁大战发生的地方,苏东坡应该是清楚的,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说是“三国周郎赤壁”啊?
  生:“人道是”。
  师:对,前面有一句“人道是”,有人如果批评他的话,苏东坡就会说,这不是我说的,是别人说的,我又没说过。(生笑)周郎、赤壁,两者谁也离不开谁。周郎成名是在赤壁这个地方,而赤壁这个地方现在名满天下也是因为周郎,人靠地名,地靠人名,这在中国文化也是比较独特的吧。我们可以再举一些例子,有一个地方本来是很没名气的,谁去了以后就有名了?
  生:黄州。
  师:对啊,黄州原来是湖北非常贫穷落后荒僻的一个地方。苏东坡到了黄州以后,黄州的名气一下子大起来了。这类情形在中国文化中举不胜举,大家以后不妨多加注意。我们接着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苏东坡站在江边看到的情景。我看过其他的版本,有这样写的:“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投影)古代印刷术还不太发达,很多书抄来抄去,不一致也是有的。“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大家想一想,一个是穿空、拍岸,一个是崩云、裂岸,你感觉哪个好?
  生:我觉得课本上的比较好,气势更加磅礴,和前面大江东去的气势浑然一体。
  生:我觉得对于“穿空”和“崩云”来说,“穿空”比“崩云”好,因为空都穿了,云还不崩吗?(生笑)然而我觉得“裂”比“拍”更好。
  师:哦,你认为前半句要课文的,后半句要另一版本的,其他同学还有意见吗?
  生:我觉得课文中的好,因为这个“崩云”和“裂岸”好像太凶险了,跟词的意境不是很搭配。
  师:哦,“崩云”“裂岸”和后面“江山如画”不配,这个理由看来比较合适。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三句话的气势读出来。(生读)好,接下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当年赤壁之战云集了哪些英雄豪杰啊?
  生:曹操、诸葛亮、周郎……
  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大家注意一下人称,前文是周郎,这里说公瑾,是同一个人。前后称呼能换一下吗?
  生:不能。公瑾比较书卷气,周郎是日常说法。
  师:有道理。大家再看,“小乔初嫁了”,这里用的是“初”,不是“出”。据记载,小乔嫁给周郎是在赤壁之战发生的十年前,那怎么能说“初嫁”呢?苏东坡是一个大学问家,他不应该不知道周郎结婚的时间,这两人的蜜月时间太长了吧?(生笑)
  生:周郎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还很年轻,说“初嫁”就突出周郎的年轻。
  师:这里就是为了突出周郎的年轻有为,雄姿英发。这是艺术手法,不是历史的真实。下面一句,“樯橹灰飞烟灭”,这里“樯橹”,很多版本是“强虏”,(投影)你觉得哪个好?
  生:“樯橹”更好,更符合历史情况。当时周郎没有把曹军全部消灭,只是把他的水军灭了。
  生:“樯橹”更好,后面是“灰飞烟灭”,可以看出是火攻。
  生:还是“强虏”好,这个是历史事件,大家都知道,用“强虏”更能突出周郎的功绩和才干。
  师:到底哪个好,各有道理,所以现在两种版本都有。我觉得“樯橹”更像诗歌中的意象,我个人是比较倾向这个的。后面这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调整一下语序应该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这里的“笑”有自我解嘲的意味,苏东坡想象当年周郎雄姿英发,小乔初嫁,一时间敌人灰飞烟灭,这也是寄托了他的一个英雄梦吧,梦想自己也能像周郎那样建功立业,可是梦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反差。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这两人。(投影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里周瑜的照片)(学生一片惊讶声)周郎,当时34岁,外表英俊潇洒,职务是两军都督。际遇是功成名就,婚姻是有美人相伴。苏东坡呢,(投影苏东坡画像)(生笑)年龄是47岁,外表是早生华发,职位是团练副使,际遇是功业未就,被贬到黄州。婚姻呢?结发妻子跟他感情很好,可是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婚姻上跟周郎没办法比。我想,这么一比,谁都会萌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剧意识。我们看苏东坡是如何来化解这种悲剧意识的。他说“一尊还酹江月”,这种化解方式是很有传统文化典型性的。首先他找到了“酒”,酒是化解悲剧意识的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一遇到烦恼的事情都会想一醉解千愁。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哪里?
  生:李白。
  师:李白还算晚的。曹操有一句……
  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师:对。当然李白把这个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点好像古今中外差不多,是个共同现象。除了酒以外还有“月”,这个月为什么也能用来化解忧愁呢?难道看看月亮忧愁就能化解了?
  生:我觉得他是寄情于月。古人思念亲人的时候都会看月亮。
  师:哦,寄情于月。那么为什么古人想念亲人了会看月亮呢?我提醒大家一下,月是阴,太阳是阳,男的是阳的,女的是阴的,所以看到月亮我们会想到女性,想到母亲。我们从月亮可以联想到母亲,就会想回到母亲那里,从母亲那里得到慰藉,这是一个原因。其次,月亮存在不知多少万年了,所以月亮也是永恒的象征。此外,月亮还有一个特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起起伏伏很相似。由于以上的原因,月亮成为我们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意象,古代许多文人一遇到烦恼的事情都会借月亮来排解这种悲剧意识,而且在我们的文化中形成了一种传统。《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我们归结了一种化解悲剧意识的心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最后我们一起把这首词背一遍。(生齐背)好,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