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技法视角实录
作者:钱吕明
生:《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念奴娇”是题目吗?
生:“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能对题目作一点分析吗?
生:“赤壁”是地名,周瑜打败曹操的地方;“怀古”是追怀古代的人物或事。
生:怀古是因为伤今,可能有对现实不满的意思。
生:怀古是因为怀才不遇。
生: 怀古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怀抱。
生:可能还有讽谏的意思。
师:理由?
生:古人喜欢借古讽今,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都是这样。
师:你善于举一反三。诗人怀古,不可能是单纯的追念古人,总会与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个人际遇相联系。大家读了这首词,感觉怎么样?喜不喜欢?(有人说喜欢,也有人说不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不喜欢的同学先谈谈自己的看法。你先说。不过,在说之前,先把这首词朗读一遍。(生1读)
师:不喜欢还读得这么好,读得这么激昂。说说看,为什么不喜欢?
生:我喜欢婉约的词,豪放的词我不太欣赏。
师:个人审美趣味不同,不是这首词的问题。
生:感到这首词比较消极。
师:比较消极?何以见得?
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人生如梦,不错,好像是给人消极的感觉。词的结尾,只给人消极的感觉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人生如梦,可以理解为人生短促,不一定是消极的。
师:曹操有一首《短歌行》,开头四句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几何,与人生如梦,命意相近,诗虽悲凉,却并不消极。
生:从全词来看,苏轼并不消极,他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
师:在中国古代文人中,苏轼一生遭遇的政治风波是比较多的。他曾经少年得志,与弟弟苏辙同榜中进士,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极口称赞,也得到当朝皇帝的赏识。但进入仕途后,由于他的才气盖世无双,他的个性独立不羁,在新旧党争的激烈漩涡中,他倍遭打击,一生都不能平静。后来因为“文字狱”差一点被处死,出狱后被贬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苏轼游赤鼻矶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7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失意、苦闷、消极,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善于调整,随遇而安,乐观豁达。
对这首词的结尾,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触景生情,肯定感到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自己年岁老大,功业无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立下赫赫战功,名垂青史。想到这里,肯定心境苍凉。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就是想得开的一种表现,于是他又特别洒脱,用酒来祭奠江月。
生:(插话)老师,我想,苏轼其实是在用酒祭奠三国时候的英雄豪杰。
师:何以见得?
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这是哪首诗中的名句?
生:好像是《春江花月夜》。
师:作者是谁?
生:不记得了。
师:张若虚。他流传下来的诗篇很少,但这首《春江花月夜》足以使他跻身大诗人的行列。你的理解,我没有想到,但我感到你的理解非常可贵,苏轼当时恐怕就是像你这样想的。如果这首词没有消极意味,你就会喜欢吗?
生:是的。
师:所有抒发积极情怀的诗词,你都喜欢吗?只要感情基调积极,无论写得怎样,你都会喜欢?
生:不是的。
师:那怎样的诗你才喜欢?
生:写得好的。
师:怎样才算写得好的?
生:说不清楚。
师:喜欢的同学能说清楚吗?谈谈你们喜欢的理由。
生:我喜欢这首词写得很壮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写得很壮观。
师:这跟词的风格有关,豪放的词大都写得比较壮观。
生:我喜欢这首词情景交融。赤壁的景观,与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是一致的。
师:情景交融,确实是值得我们喜欢的理由。苏轼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绝唱,是豪放词的经典之作。只要能够情景交融,就能被称为千古绝唱吗?
生:我喜欢这首词感情真实。苏轼才华横溢,想想周瑜,那么年轻,又是美貌夫人,又是赫赫战功,名垂青史;而自己呢,头发花白,壮志难酬。这样一种感情,很真实,很动人。
师:小说是叙事的文体,诗词是抒情的文体,感情真实动人,确实是作品成功的标志,但感情真实动人便是千古绝唱吗?
生:我喜欢这首词虚实结合,生动形象。
师:虚实结合?
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周瑜神游故国,笑作者多情,是作者想象中的情形,是虚;作者早生华发,是实。虚实结合,很生动。
生:这首词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感人,关键是作者运用了对比映衬的表现手法。作者将自己跟周瑜进行对比,用周瑜的春风得意反衬自己的壮志难酬,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很细腻。
师:对比映衬手法,是文学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对于塑造人物,表情达意,作用不可低估。那么,只要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怀,就能成为千古绝唱吗?就能跻身经典的行列吗?
同学们请看词中的三个镜头,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投影)
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周瑜
生:三个镜头,人数由多到少。
师:为什么要安排这三个人数越来越少的镜头呢?
生:好像是说明周瑜是风流人物之一。
师:仅仅是风流人物之一吗?
生:代表?
生:最杰出的代表。
师:何以见得?
生:您刚才说是三个镜头,那么“千古风流人物”就是广角镜头,古往今来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在里面;“一时多少豪杰”我不知道是什么镜头,反正是将镜头推近,展示原先镜头中的一部分;“周瑜”是特写镜头,最后银幕上就只有周瑜一个人。
师:这一个人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生:是的。
师:很有道理。东坡先生运用俯视千古的全景镜头,将“千古风流人物”尽收眼底,然后逐步推近,将镜头对准三国时期的“多少豪杰”,这便有了一重映衬,即以“千古风流人物”衬托三国时期的“多少豪杰”;接着,作者的镜头继续推近,将镜头定格于“三国周郎”,这样,又有了一重映衬,“多少豪杰”便成为周郎的陪衬。有了这两重陪衬,周瑜还不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杰出代表么?
请大家再看下面这一个镜头(投影),看看有什么含义?
小乔:新婚燕尔
周瑜:雄姿英发
生:周瑜新婚燕尔,又立下赫赫战功,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师:还有别的含义吗?
师:小乔何许人也?出身名门望族,美貌天下闻名。试想,这样的大家闺秀,会随便找一个男子托付终身吗?被这样的女子看中的人,必然是风流儒雅,才气纵横,才干出众。小乔的丈夫,这就是品牌,这就是身份,才华神采,尽在其中。这是又一重陪衬。东坡先生为周瑜安排了上述两重陪衬,已经使得周瑜在千古风流人物中脱颖而出,风骚独领。但东坡先生还嫌这两重映衬分量不足,又在词的下阕安排了这一重映衬,以天下闻名的小乔衬托周瑜的少年得志,儒将风采,这就从不同的角度把自己仰慕的人物推向了顶峰,推向了云端。这是正面衬托,与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反衬同样属于衬托,但是各有妙用。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把周瑜与苏轼作一比较(投影)
周瑜 苏轼
年龄:24(34)岁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师:其实,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已经34岁了,苏轼在词中故意说成是他24岁的事情,这也是文学笔法,为了尽力凸显自己的失意衰颓。同学们在平常的阅读中,注意到过这种正面衬托吗?
生: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师:用赫赫有名的五岳来衬托黄山,是属于正面衬托。
生:还有武侠小说中写侠客的武功,先是一招一式地写,然后是一个比一个厉害,最后出场的顶尖高手,根本看不出他的招式,出神入化。
师:这是武侠小说惯用的伎俩,也是正面衬托。
师: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念奴轿·赤壁怀古》的同时,重点讲解了正面衬托这一手法。这是因为,第一,研究这首词的成功因素,不可能绕过正面衬托的手法;第二,也想借这一首词的学习,引导同学们揣摩文学经典以及其他优秀作品的精妙之处;第三,这一手法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现在,我们把课文朗读一下,希望能够把苏轼的感情尽可能地读出来。(学生朗读)
师:给大家留个作业。中国古代的典籍,或许是作者的修改,或许是传抄的讹错,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苏轼这首词,就有不同版本。请大家进行比较,把自己的意见写在日记簿上。
(投影)思考:苏轼这首词,有的版本是“乱石穿空”,有的版本是“乱石崩云”,有的版本是“惊涛拍岸”,有的版本是“惊涛裂岸”;“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还有的写作“狂虏”:你认为哪一种版本比较好?
师: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些阅读篇目(投影),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有选择地研读。
推荐篇目,建议研读:1.余秋雨《苏东坡突围》;2.林语堂《苏东坡评传》;3.中国古代文学史苏轼部分;4.苏轼黄冈时期部分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赤壁赋》《后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