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唯其真教 方能真学

作者:缪 铭




  我曾应邀作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公开课。这是一个地区规模较大的教研活动,听课者达数百人。这次研究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唤醒学生语文发展的自我意识”,应该说是有价值、有分量的。课改的关键在于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作用,而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主办者希望以这堂课为范例昭示这一课改理念。
  我试图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领悟,提名读,分组读,不惜时间举行朗读比赛,由学生组成评委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课堂气氛煞是活跃;试图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诗句的含义任由学生理解、阐述和发挥,对不同意见不作确定的评判和概括,基本上依从学生的思路去加以肯定,学生讨论研究的兴致极高;试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课后不留任何硬性作业,只是倡导性地要求学生多读课文,体会意境,学生别提有多高兴。
  ………
  这堂课学生个个都很开心,下课时听课者报以掌声,主办者表示感激,点评者也不乏赞美之辞。可是潜意识告诉我,这堂课并不怎么成功,至少教学实际和教学宗旨不相吻合。
  首先,这堂课没有把握好读和思的关系。让学生朗读,目的不外两点:一、培养语感,掌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和语速;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当然,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达成朗读目标必须有量和质两方面的保证,“量”是尽可能多读,“质”是尽可能读好。多读和读好两者联系的纽带是思维,任何偏离思维的训练都是无效或低效的。这堂课学生读的不少,读的形式不少,师生围绕朗读花费的时间也不少,可是学生朗读所得并不多。为上好这堂课,我曾反复聆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方明朗诵的《海燕》,不仅早已熟读成诵,而且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一些诗句的读法作了夸张性的处理,比如读“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一句,拉长“鸭”字,在“雷声”后稍停,且以颤音读“坏”字等等,尽显对这类海鸟的嘲讽之意,以衬托海燕的英勇无畏。尽管这样的范读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可是无疑因为未能对全诗特别是重点段落、重点语句作范读和赏析,学生读来读去都在诗意的外围游离着。至于那种类似电视节目的比赛,实在是做表面文章,徒费宝贵时间,难避作秀之嫌。其实我本无作秀之意,只是希图优化学生非智力因素,优化非直接教学因素,但终因教者自我限制应有的示范作用,学生基本上游离于思维活动之外,外表的热闹阻挡了深层的探究,致使这一教学环节收效甚微。
  其次,这堂课没有把握好教学内容理解的多样性和确定性的关系。分析课文应从实际出发,兼顾思维的发散性和收敛性,既要鼓励学生张扬知识和想象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关系来思考,以求得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和方法;又要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程序中去,以便最后得到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高尔基《海燕》中的不少描摹、抒情可以从多方面赏鉴、品味;但文中各种景物的象征意义比较确定,对其分析必须透彻,对其归纳必须明确。对学生不当意见的评判可以委婉,但不能含糊,不能不分是非一味迎合,否则语文教学就会失真、失效甚至负效。这节课我由于未能正确引导学生探求诗歌字里行间严肃而确定的深刻内涵,未能将诗歌创作背景包括母本《春天的故事》的有关内容向学生作必要的推介,让学生确切体悟《海燕》丰富的思想意义,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及其发表的意见发散有余,收敛深入不足,表面的活跃掩盖了内里的沉寂,虚假的繁荣遮蔽了真实的萧条,以至于课堂教学小结时仍有学生对诗中景物的寓意难以陈述到位,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思上述教学问题,最根本的,是没有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语文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判别学生是否发挥主体作用的标准是学生在学习中是否获得比较充分的认识和发展。学生不能深入参与学习过程,自然发挥不了主体作用;浅表地、片面地、机械地参与学习过程,当然不能称之为较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本堂课大部分学生读得多,说得多;但思得少,思得浅,他们其实未能很好地进入诗歌的境界,其语文知识的摄取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被遏制和弱化了。平心而论,这堂课我未必不想让学生当好学习的主人,许多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把学生放在了自主学习的位置上,可是为何设计与结果大相径庭?症结在于我未能真正发挥好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从教学工作的角度来说,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学生主体作用未能发挥或较好发挥,根子在教师。
  实施新课改固然要反对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教师喋喋不休地问,学生乖乖巧巧地答,教师应该要言不烦地诱导和点拨,让学生顿悟,让学生发表有创意的见解;但达到这一教学境界不是简单地在课上减少教师活动、多给学生时间所能奏效的。许多情况下教师活动多未必在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活动多也未必在发挥主体作用。师生活动包括互动是否进入各自的角色,关键在其是否充分参与各自层面上的各种活动。活动充分的标志是一个“精”字:目标精确,内容精要,过程精到、效果精良。但精不一定就是少,少也不一定就能精;“少而精”是少而且精,故而不必强求每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只能为45分钟的几分之几。当然,较长时间以来讲风太盛,学生活动太少,提倡教师少讲,确有必要;但这里的少讲是就教学全程而言,并非指每一环节或每一堂课。这样看来,本堂课与课改精神有貌合神离之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够,学生自然当不好“主体”了。
  我们常说实施新课改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实践中稍不注意就会走向反面。“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课改无论怎么改,都必须教学生去学真知,长真才,悟真理;而学生真学有赖于教师真教,真教之课往往不一定好看,却真正管用。真教归根结底是要对学生放手的,但任何简单、过急的做法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都不可能带来放手,只能导致放任,而放任必然带来遗憾。
  那么,如何理解课后的掌声和好评?我想,那是一种礼节,一种宽容,作为教者断不可因此模糊视线,自我陶醉。
  江苏栟茶高级中学 226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