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从2007年高考作文题中提取的关键词
作者:郝景鹏
2007年高考作文露出真面目,好一派花开满园的景色。
前些年受全国卷的影响,各省市虽然有了自主命题的权力,但给人的感觉是,做惯了媳妇的一时半刻还找不到做婆婆的感觉;又如裹惯了脚的放开了裹脚布仍然不像天足那样自如。今年的局面已变得可喜,基本上摆脱了对全国卷的克隆状态,自由奔腾、百花齐放的格局已初现端倪。
我试着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提取点什么,一番思索之后,找到了这样几个词语:个性、大气、诗意。
个性
中学生作文长期存在的痼疾是闭门造车,是假大空的泛滥。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显然很不公平:长期以来形成的命题思想引学生误入歧途,使之无法表达自己的心声、表现自己的个性;过分地强调意识形态,尤其是打着“思想健康”的旗号,明里暗里把学生引入说空话的泥潭。教育有育人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机器人。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只有共性,甚至奴性,这是教育的悲哀。纵观今年高考题,我们看到书写个性的题目明显地增加了,真是争奇斗艳。自我的凸现,个性的张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气。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包含着对自我的人生评价、人生期待,比较前些年的“杂”与“忙”,由关注外在到关注内在,这也是2006年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的延续。江苏卷的“怀想天空”,浙江卷的“行走在消逝中”,都包含强烈的自我意识,借助“我手”写“我眼”,借助“我眼”传“我心”。辽宁卷的“我能”显得更直白直率,作为文题不一定是很好的,但其中透露出的个性张扬,仍然表现出时代的价值取向。作文不再一味地强调宏大叙事,不再有意无意地向政治生活靠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尤其是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是写作的永远正确的方向。我认为,回归自我,塑造个性,表达真实的声音,是作文救赎的出路。2007年的不少题目,在这方面有良性的引导作用。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的认知,成为不少省市不约而同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湖南卷),“可以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浙江卷),“请结合你的自身体会”(重庆卷),很多省市明确了关于自我的要求,使个性的张扬,自我的体现,学生的生活实际受到尊重。小处说,这是贴近学生生活;大处说,这是适应了时代潮流。
大气
关注自我并不意味着关注琐屑,并不意味只写个人的恩怨得失。别林斯基主张作家应植根社会,把自己的喜笑悲哭与社会联系起来;只停留于一己的小圈子里,这样的文章注定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在宣传自我、鼓励个性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宽阔的胸襟气度,这和育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自我也有小我与大我之分,中学生应该有高远的理想,宏大的气魄,停留在鸡毛蒜皮、哼哼唧唧之中,显然是不足取的。只有当一个人把自我与国家、民族、文化、信仰联系起来时,这样的自我才是值得提倡的,而井蛙之见或自我中心,都是应该鄙弃的。江苏卷的“怀想天空”是一个很大气的题目,它既是对上海卷“遥望星空”(1992年)、“面对大海”(2002年)的传承与呼应,也是新的时代的呼声。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演讲振奋人心——人要经常地仰望天空。他说了一段动情的话:“为什么要仰望天空呢?因为只有仰望天空,人类才知道宇宙的浩瀚,才知道自己的渺小,才懂得心存敬畏大自然的心;只有能够仰望天空的人,才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理想的勇气,才有精神的自由,不为利欲所熏心。”中学生要培养什么样的胸襟气度,这一点牵涉到我们育人的方向。大气,恢弘,高迈,超然,洒脱,敏锐,这些优秀的品质,代表培养的方向。浙江卷的“行走在消逝中”,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都是书写“大我”的好题目。既显示个性张扬,又引导积极的人生方向。辽宁卷的“我能”,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这也是时代所需要的。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心态,自我标榜、自我宣传,有时也是一种需要,只要不违背道德原则。四川卷的“一步与一生”,思考抉择的重大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湖北卷的“母语”很有现实针对性,也很大气。母语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不能等闲视之。在某种程度上,母语和国家是两位一体的。读过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的人都能意识到母语的分量。热爱母语就是爱国,这一点儿都不夸大。当前,母语受到两大冲击,一是强势的外语,一是无所不在的网络。母语的纯洁发展,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挑战。全国卷2的“帮助”,也是引导学生关注人格气度的培养。
诗意
今年有两道题不约而同地在题目上出现了“诗意”的字眼:全国卷1“人生,诗意还是失意”,湖南卷“诗意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巧合,应该说体现出今年高考作文的一种追求。从荷尔德林到海德格尔,再到如今的中国社会,诗意地生存,已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目前大力提倡的和谐社会,就包含诗意生活的因子。西方人称,当一个人拥有两块面包的时候,就应该拿出一块去换一盆水仙花。人不是为吃饭而活着的,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人应该追求更高雅的生活。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正处于诗情画意的年龄,寻觅诗意,应该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当然高考题的诗意还不仅如此,它还体现了对文采的要求,这也是和学生的个性要求相呼应的。旧八股文,新八股文,都让人生厌,学生应该充分抒发心中的情感,表达出年轻的诗意与朝气。
今年有好几道题目很容易勾起写作的欲望,如江苏卷、浙江卷和江西卷。谈论语文问题,本是一个大众化的内容,但题目本身的诗意很动人,尤其是其中之一的“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如诗如画就在眼前。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也是诗意的表达。山东卷“记忆永远不会风化”,也能勾起写作的冲动,如果放在前些年,这个题目可能就是“请以‘记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多没味道。福建卷的“季节”亦有一番妩媚,自然有季节,人生有色彩的变换,寒暖的交织,物理人情,尽在其中。两个字还附有很大的腾挪空间,给人很大的写作自由。既含诗意,又富哲理,很能打动人。广东卷的“传递”虽然不算新鲜,但却有较丰富的联想。北京卷别出心裁,算是今年最有胆量的命题,直接把两句唐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作为写作的对象,是典型的诗化追求。“春夜细雨”的题目似乎概括了今年高考作文的风格,在渐变中不知不觉地向个性、大气、诗意靠近。这场“春夜细雨”无异于是“春夜喜雨”,希望它能为作文教学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上海市位育高级中学 2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