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怎样在选修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作者:唐修亮




  研究性学习是选修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或开展课题探究、课外活动,以理解教材,加强文化积累,同时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探究能力,实现选修课程的目标。
  下面以苏教版《〈史记〉选读》为例,介绍在选修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式。
  
  一、课堂问题探讨类研究性学习
  
  这种方式以教科书中的课文为研究对象,在课堂中对单篇课文进行探究,或者整合几篇文章,或者就教科书的某一专题进行探究,或者借助课外拓展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
  单篇类的研究性学习。学习《淮阴侯列传》,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就提出过一系列问题,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例如:韩信是西汉初年第一个被杀的功臣,对其死因众说纷纭。韩信到底因何而死呢?
  围绕着这个大问题,我们进行以下的探究。
  1.回顾韩信生平,从韩信个性方面理解韩信之死。一个人的个性往往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列传的开头写了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怎样个性的人?这些个性与韩信之死有什么关系?
  2.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从文本的角度理解韩信死因。(1)韩信在死之前有什么反应?刘邦在韩信死后有什么反应?如何理解他们的反应?(2)关于蒯通游说,补充《淮阴侯列传》记述的相关内容,读完思考:你认为韩信对刘邦是否忠心?(3)文中写韩信谋反,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有没有可疑之处?为什么要写刘邦抓蒯通之事?
  3.师生共同研讨太史公评论,思考司马迁对韩信之死的看法。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是否有言外之意?有一个版本把“不亦宜乎”改成了“不亦惑乎”,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下内容:《史记》其他篇章(《陈丞相世家》《萧相国世家》)中有关韩信的记述;古人对韩信之死的评述(归有光、李笠、梁玉绳的评论,韩信墓前的对联等);今人对韩信之死的评述。师生共同总结“韩信死因”。
  这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通过这样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思维品质,把思考引向深入。
  专题类的研究性学习。教材安排了七个专题:“司马迁其人其事”“《史记》的体例”“《史记》的史家传统”“《史记》的理想人格”“《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就可以针对这七个专题目标展开。也可以自己设立专题,如“春秋战国风云人物”“秦汉风云人物”等等。
  课堂问题探讨类研究学习是立足于课堂的探究,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向课外拓展,逐步走向综合,所以,一般程序是:课堂教学-课外拓展-课堂交流。
  
  二、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
  
  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它将学习《〈史记〉选读》》时产生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后,以菜单的形式,让学生结成小组,自由选择课题,然后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并展示交流。课题研究不以单纯的拓展知识为目的,而强调围绕课题的小组合作与探究。
  苏教版《〈史记〉选读》》专门列了一个专题“研究《史记》”。从“揣摩文本”“探究思想”“比较研究”三个方面列出了23个研究的话题。这些话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这些课题涵盖面广,指向明确,很适合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
  学习中师生还会生成许多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来自学生的学习过程,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有兴趣作进一步的探究,因此我们应当把这些问题转化成课题,指导他们进行研究。如学习中学生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
  ◆司马迁写《史记》离他的前代有许多年了,他写的人物的言行声色是真实的吗?
  ◆《史记》重视“实录”,为什么作者对有些人还使用了讽刺的手法?
  ◆历史人物一生可写的大事情很多,为什么司马迁还要写他们童年与少年的事?
  ◆司马迁忍辱偷生,为什么又赞美屈原的以死明志?
  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转化为研究性小课题:《史记》中“实录”与“创作”的研究;《史记》中运用“讽刺”艺术表现人物的研究;《史记》写作中“以小见大”手法的研究;司马迁生死观研究。
  除了教材中提供的研究课题与学生发现的问题外,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研究课题,如学习了悲剧人物项羽、韩信等人的传记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探究:
  《史记》差不多每一篇都能涉及到悲剧命运的人物,有近一半的传记是专为悲剧命运的人物而立的,一部《史记》大约写了一百二十多个重要的然而又具有不同悲剧命运的人物。司马迁为什么选择这些人物?他如何看待这些悲剧性人物呢?请大家联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作进一步探究。
  这类研究性学习在确立课题之后,通过查阅资料,对有关专家或教师进行访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资料,然后得出初步的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教师给予指导评价。
  
  三、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
  
  在《〈史记〉选读》》学习过程中,可以策划、组织一些围绕《史记》的学习活动,以帮助学生认识司马迁、认识《史记》,感受《史记》中描绘的人物与场景,体验《史记》的魅力。这类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发展他们的组织能力,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如:
  ◆观看一部以《史记》中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视片(如《汉武大帝》)。通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作比照,并参照其他史籍,分辨影视片中基本事实的真实程度,指出影视片中的虚构成分,分析这种虚构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和事物的发展逻辑,把握影视片所反映的历史观和审美价值取向,对该影视片的成败优劣作出自己的评判,并进而思考历史剧写作的基本原则。
  ◆以某一人物的传记或一组人物为基本载体,认真研读《〈史记〉选读》中相关的传记,再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准备工作,以“性格与人生”为话题,让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分析性格因素对于人生的影响。也可以进行专题辩论,通过深入思考,激发出新的观点,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
  如在学习《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时,我们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讨论:
  1.刘胜项败的原因分析;
  2.英雄末路见真情——刘、项情感世界探寻;
  3.司马迁对于刘、项的情感分析及客观评价;
  4.两本纪在写作技法上的差异比较;
  ……
  ◆组织读书报告会,就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作评述性的介绍,既介绍人物,又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让学生把《鲁周公世家》与《管仲列传》进行对比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周公旦还是需要管仲?把这两个人治国的方略进行了对比:周公旦是一个以自己的德才治国的良臣,而管仲是一个以民心为标准,重视发展经济的良臣,现代社会需要管仲来发展经济,也需要周公旦培育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举办一场专题读书报告会。
  ◆举办系列比赛。可以是读书征文比赛,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撰写关于《史记》的评论文章;也可以是《史记》知识竞赛。
  组织活动设计类的研究性学习要注意:(1)活动要有质量,有价值,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应提醒自己这是《史记》的语文探究活动;(2)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好知识准备,并进行活动设计;(3)教师要对活动进行评价。
  
  四、项目设计类研究性学习
  
  在学习教材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项目式研究性学习的设计,运用项目开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研究。有以下的形式:
  ◆将《史记》中某个感兴趣的故事改编成话剧、小品,并进行表演;
  ◆以班级为单位,在新浪、网易或者其他网站上申请一个免费的博客,把读、演、评等素材都放在博客里,共同欣赏;
  ◆制作与《史记》有关的漫画、图片、音乐等等,建成《史记》多媒体素材库。
  用项目设计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注意:一是制定计划。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对设计流程及遇到的困难作出分析。如表演话剧《霸王别姬》,至少有以下几个步骤——撰写剧本,确定演员,排练,修改剧本,再排练,最后表演。对这几个步骤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二是组建团队。四五个学生为一个团队,发扬互相协作精神,发现问题共同研讨解决;三是评估总结。以自我评估和指导老师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进行评估,最后将成果写成总结报告。
  江苏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2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