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语言文化(四):蜡梅、胡蝶和壶卢
作者:武宏伟
一、关于蜡梅与腊梅
查《辞源》《辞海》,它们都有“蜡梅”词条而无“腊梅”词条,只是《辞海》在“蜡梅”词条后有“一作腊梅”一句话。
“蜡梅”一词至少可以上溯到北宋,苏轼、黄庭坚都写有“蜡梅诗”。黄庭坚在《戏咏蜡梅二首》诗后写道:“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亦五出(五瓣)而不能晶明,类女功捻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也有类似的说法:“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这种花的花瓣外层是淡黄色的,的确有点像蜂蜡,可见写作“蜡梅”,是就其花瓣的颜色说的。宋代谢翱有一首写“蜡梅”的诗:“冷艳清香受雪知,雨中谁把蜡为衣?蜜房做就花枝色,留得寒蜂宿不归。”诗人说雨中的蜡梅以蜡为衣,以避雨雪的侵凌。诗人意犹未足,又进一步以“蜜房”来比喻蜡梅枝头的花朵,并说这儿是蜜蜂躲雨避寒的好去处。诗人有此奇思妙想,当与“蜡梅”这一写法有关。
另外,在植物学分科上,蜡梅属于蜡梅科。《辞海》编者可能是鉴于此,才以“蜡梅”为第一选项,而以“腊梅”为第二选项。
而“腊梅”一词则是由于这种花开在腊月,即农历十二月开花而得名。民间多用此说。《辞海》编者把此作为第二选项,既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又体现了对科学的尊重,也照顾了多数人的习惯,不强求一律。
苏教版1996年第一版编写的小学语文第三册上曾有“腊梅”一词,当时这样写的根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问世,这是国家语委“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其“宗旨在于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的有关标准,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该字典295页将其确定为“蜡梅”。作为小学语文课本也随之改从此说。
看来,“蜡梅与腊梅”的发展经历了“蜡梅—腊梅—蜡梅”的过程。
二、关于胡蝶与蝴蝶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写到蝴蝶名称的由来:“蝶美于须,蛾美于眉,故又名蝴蝶,俗谓须为胡也。”就是说,蝶的须比较漂亮,蛾的眉比较美丽,而古代“须”又可叫做“胡”,所以“胡须”比较漂亮的蝶就称为“胡蝶”。
许多权威工具书支持上述说法,亦认为“蝴蝶”之“蝴”本作胡,取胡须之义,蝴蝶因有长长的触须而得名。但也有人加以反驳,理由就是“胡”用于指称胡须是比较晚的事情,而“胡蝶”一词先秦已见,主张“胡”取大义,“胡蝶”的命名意思为“有阔大而扁平翅膀的虫子”。我们暂且不管其意如何,只从词汇的发展状况上看,似乎大多认为“胡蝶”比“蝴蝶”出现略早些。可是这个后起的“蝴蝶”的使用频率却越来越高。为此“胡蝶”便进入了台后。2002年3月31日试行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正式将“胡蝶”规范整理为“蝴蝶”。至此“胡”“蝴”之争有了正式的官方的判决。虽为试行,但翻案的可能性并不大。
三、关于壶卢与葫芦
葫芦在我国汉代以前称“瓠”“匏”“壶”等;汉代以后,称“壶卢”“蒲卢”“葫芦”等。“壶”“卢”本为两种盛酒盛饭的器皿,因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所以人们便将“壶”“卢”合成为一词,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而“葫芦”则是俗写,并不符合原意。不过后来人们约定俗成地写作了“葫芦”,它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综上所述,我们殷切希望教材再版时将这类异形词一律按有关规定进行规范整理,不要让这些已经废除的异形词再出现在教材中。
广东深圳市翰林学校 518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