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技能训练:阅读课的主题

作者:余贻贻




  语文教学是母语的言语教学,是关于学习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教学,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个体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往活动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课,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它的主体、本体应是阅读技能训练课,即充分利用选文进行某一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此技能,获得阅读所有同类文章的能力的课,因此,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明确一堂阅读技能训练课的核心,是进行阅读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学得”活动,提升并规范学生的广泛的课内外的阅读言语活动,促进学生阅读及整个言语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其人文精神的提升乃至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遵循“学得”规律,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我们先从前面余映潮老师的《散步》教例说起。这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教例,它鲜明地体现了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的特点。在这节课中,余老师从三个角度有序地安排了“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这样呈“块”状分布的教学活动环节,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一个角度、一个侧面的问题。使得教学步骤更明朗,教学内容更优化,目的性也更明确。
  这样的环节设计,使学生能够亲身去从事各项言语活动。在练习的过程中,“学得”的语文知识与技能逐步在头脑中积淀内蓄下来,使“习得”之路较为通畅,随后逐渐内化成受益终身的语文能力。应该说,余老师课中灵动的环节设计、遵循“学得”规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也易于读懂课文。他的三方面活动内含了许多技能训练的因素,有利于默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默化读这类文章的能力。但很可惜的是,仅仅是默化,他没有从活动中总结提炼出技能,没有正面进行任何一样技能的训练,即没有使技能显化。例如:“拟标题,理解文意”和“品味语言”两块活动几乎没有方法指导;“朗读课文”这一块有读法指导,但未明确提炼出方法教授给学生。如此,阅读能力的默化程度如何、效果如何,就只能完全看学生自己的悟性了。悟性好的学生会意识到读其他文章也该用这类办法,暗中获得或提高了技能水平;悟性差的就仅仅是较愉快地读懂这篇教过的文章,一旦面对其他文章依然不知该怎样去读。由此可见,这种默化式经验型的教学也就很难真正达到以“篇”达“类”的目的。
  
  二、立足文本,对学生进行目标明确的言语技能训练
  
  要达到举一“篇”而达一“类”的效果,必须正面地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并以此为重心来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想方设法地促进学生的“习得”,使学生通过“科学世界”的言语技能训练走上“言语发展的高速公路”{1}。
  1.明确训练目标,突出言语技能训练的中心地位。
  读任何一篇文章都必然运用到全部的阅读技能,但想在一篇文章、一节课的教学中进行文章阅读的各方面技能的训练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尽管课堂上读一文涉及全部的阅读技能,我们仍必须突出某一项技能来进行训练,正面把这项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学目的;在具体操作上要立足文本,正面告诉学生这一技能的意义、作用特别是构成因素与操作程序,教师就文中语句或段落作示范,然后组织学生用其他语句或段落进行练习。
  我们来看一例。
  老师:我们这两节课阅读《〈梦溪笔谈〉二则》,目的不是单纯阅读这二则课文,而是想帮助你们掌握一种读书方法,就是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请同学们看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采草药》各层层意。略。)
  ……
  老师:课文大意最后都是得出抽象概念。这里牵涉到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问题,我们今天正要学习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
  (发给学生概括课文大意知识短文,学生阅读这篇短文。)
  老师:同学们看了这份材料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学生5:老师,怎样确定基本概念,我们还弄不清楚。
  老师: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基本概念进行思维,知道吗?
  (学生不做声)
  老师:你们写作文要描写一个人,要描写哪些内容呢?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外貌、心理、语言、行动、表情……
  老师:你们说的这些都是基本概念,你们在运用这些基本概念构思作文。“外貌”“心理”等这些基本概念都是抽象的,他的外貌怎么样、心里想什么,都不具体。
  学生5:老师,到底怎样确定基本概念呢?
  老师:我发给你们的书面材料上,用逻辑学语言说明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你们一下子体会不了,用通俗的话来说,你们看着一段课文的具体内容,可以想一想这一内容属于什么问题,答案就是所要确定的基本概念。我们来试一试,看这个方法灵不灵。我说几个具体内容,你们看这些具体内容各属于什么问题。
  学生:(齐声)好。
  (同学们注意力很集中,兴致很高。)
  老师:我姓潘名凤湘。
  学生2:姓名。
  老师:对,你的反应很快。再来,我今年68岁。
  学生6:年龄。
  老师:对,再来。我原先高度近视眼,视力是0.08;后来眼底病变,视力降到0.05;现在发展到视物不清,视力下降到0.02。
  学生4:您的视力。
  学生6:您的视力下降的情况。
  老师:非常正确!基本概念是“下降情况”,“您的视力”是限制成分。
  学生7:老师,怎样确定限制成分,请您说一下,好吗?
  老师:好,你们钻研得很细。限制成份是限制基本概念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范围、数量、状态等情况。如《采草药》第一层在“否定意见”前加上了“古时”和“二月、八月”这两个属于时间的限制成分。还加上“采草药”这个属于事件的限制成分。
  学生9:老师,从层到节到段概括课文大意有三种方法,联合和择要两种方法好掌握,进一步概括这种方法我还弄不清楚。
  (有几位同学轻声附和)
  老师:概括有同级概念,还有上下级概念。所谓进一步概括,就是把同一层次的课文大意结合起来,想想它们共同属于什么问题,找到一个总的概念。如同级概念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它们的上级概念是“文学”。我再说一组同级概念,请你们说出它们的上级概念。这组同级概念是:火车、汽车、飞机、轮船、自行车,它们的上级概念是什么?
  学生10:交通工具。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说:对!)
  老师:是的,你们的概括能力真强!我再说一组概念,请你们说出它的上级概念。这些概念是: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物理书、化学书、历史书、地理书、练习本。
  学生l:(抢答)课本。
  老师:对吗?
  学生2:练习本不属于课本。
  老师:你很细心,能明确区分概念。
  (课堂里出现了智力竞赛的气氛)
  老师:这些问题,对我来说很重要,可以帮助我充实和完善《概括课文大意》这篇知识短文。谢谢大家!由于时间关系,请你们现在开始概括《采草药》和《雁荡山》二则的课文大意。写出内容提纲,格式参照《活板》一文内容提纲的格式。
  (同学们伏案钻研课文,概括课文大意。){2}
  这是潘凤湘老师上的《〈梦溪笔谈〉二则》的实录片段。上课伊始,潘老师就明确指出“学这篇课文不只是为了读懂这两篇文章,而且是为了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整节课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训练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技能,随后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一目的展开。“把教学内容的落点放在阅读方法上,而把较为正确的或较为妥当的理解与感受看成是方法运用的自然结果”{3}。可以说,读懂这篇课文是副产品,通过学课文掌握方法才是真目的,换句话说,上课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渔”之道。这种教学生以阅读的技能方法,才能取得举“一篇”而达“一类”的效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