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高中语文新课程探究能力的培养初探

作者:李都明




  合作探究也是使不同层面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的有效方式。有些问题的探究难以在课堂上完成,留待学生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并合作完成更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比如学习《再别康桥》,按照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这首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通过诗章的反复诵读与情感体验,“深情”是可以体会得到的,但“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的说法却不能让人满意,因为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似乎比一般的告别要丰富得多。如离别康桥为什么要“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为什么“是夕阳中的新娘”,既然是与康桥作别,为什么“我不能放歌”,等等;而且如果仅仅是与康桥作别,人们无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为什么具有女性特征,也无法感受诗歌中的种种秘密,更无法接近诗人的心灵。那么,诗人“再别康桥”,告别的是什么呢?
  对此,在探究伊始可以先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激起探究的兴趣,然后分成若干小组课后到互联网“百度”一下“徐志摩与康桥”的相关信息,让他们各自在所查到的信息中去理解、体味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由于学生的背景知识不同,智力与情感有差异,就可能出现多元解读。或许有的学生会根据诗歌背后的徐志摩与林徽因爱情故事,作出这里的“再别”表达的是诗人对这段情感的潇洒告别的判断,但也许还有其他的解读。学生得出什么结论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在这一过程中能有效地培养他们搜集信息、阅读信息、利用信息、分析信息并据以推断立论的能力。而且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究与交流,能使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进入新的层次,既有利于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又可以因资源多样化(学生本身也是一种资源)而使视野更加开阔,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探究效率更高。
  第三,正确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巩固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我们可以期待学生的结论具有“有所发现和创新”的价值,却不以此来评判学生探究的结果。因为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探究的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而且“有所发现和创新”对于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毕竟是凤毛麟角。所以,课堂中的探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不完美的观点。在此前提下,为了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培养,质疑和追问却是必要的。当学生说出自己探究的结果后,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是这样?请说出你的理由。”“你是如何得出结论的?请说出你的过程。”“其他同学同意这样的结论吗?请说出你的理由。”老师的质疑和追问将使学生对探究的过程作一次回顾与反思,促使一部分对问题的探究仅仅停留于表面或者由于思路不当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同学,对自己的探究过程重新作一次思路上的调整。这个过程将使学生的认知深化,使探究能力日益加强。而对于学生的课外探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在班级展示之前先在私下里进行交流(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鼓励他们与父母或其他人进行交流)。然后,如专题探究一样,将阅读鉴赏的探究结果在课堂中展示。同学之间的交流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引发他们再一次思考,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①温立三《加强积累梳理 注重探究发现》(人教社《试教通讯》,2006.6)
  福建漳州市普教室 363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