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切片

作者:朱唤民




  【点评】
  无序无效争论,在现今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
  争论并非多多益善。辩论是思想的交锋,关键在于“用心”。课堂争论是教学民主的体现,也是新课改所追求的,更是十分难得的学生思维训练的契机,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把握。
  以上争论,看不到学生严密的思维、独到的解释,纯粹是比声音比激情,这种没有价值的争论破坏了学生缜密思维的氛围,容易滋生肤浅武断的思维习惯。
  另外,教师在争论中如何发挥作用也需要认真思考。教师在学生无序争论中失去了应有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遗憾的。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对问题的理解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但必须自圆其说。我们更应该提倡学生通过缜密的思考发表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以自己的独到的理解、机敏的教学智慧引领学生,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首席”而不是“旁观者”。
  【片段六】语言品读
  (学习第8小节)
   师: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都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怎样理解“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生:(思考片刻)表明马克思善于战斗、勇于战斗。
   生:表明马克思轻视敌人、蔑视敌人。
   师:(总结)马克思对敌人的“毫不在意”,当做蛛丝“轻轻抹去”,表明他对敌人的极端蔑视,体现了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生:(主动回答,但声音较小)也可以表达马克思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的执著。
   师:(斜视学生)不要再瞎引申了。下面我们来看……
  【点评】
  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本来很有思考价值,本应通过充分讨论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老师对教学的组织过于拘谨,“不要瞎引申了”,一语道破天机,或许是怕学生的无法预料的分析影响教学进程,也许是怕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难以让自己判定正误,于是便强行掐断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幼苗。
  事实上,学生在座位下悄悄回答的那一答案很有道理,“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确实表现了马克思在蔑视敌人的同时,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的一种韧劲、一种执著。这一答案,应该说是拓展了教师的理解,表明该生思维开阔,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精彩生成。只可惜教师的一句话,给已经闪现的思维火花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所以,语文课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开拓性。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常常陷于单一价值观念的传输,总是想引导学生“想教师之所想,做教师之所做”;如果从多元思维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调整课堂,就可能对于那种闭塞狭隘的教学方式有一种省悟与突破。
  【片段七】最后约5分钟,学生思考练习
  师:请同学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书面完成两条思考练习题。第一题,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指称变换了多少次,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第二题,把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说成是“简单事实”,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刚刚开始思考,教师便开始点拨)
  师:回答这一类问题必须回到课文中,从具体的语言环境找答案。
  (学生查阅课文、思考,教师又做点拨)
  师:经典作品的用词都是非常精当的,大家要仔细推敲。
  (学生继续思考,教师继续点拨)
  师:回答“简单事实”的效果,要注意前面的“规律”“繁芜丛杂”等词语,还要注意“简单事实”后的冒号,等等。
  (学生紧张思考、书写,教师再做点拨)
  师:回答问题的语言要简明扼要、要言不烦,有的同学语言组织得拉杂,反而掩盖了回答问题的要点。
  ……
  (合计:学生思考练习5分钟,教师不断在学生中巡视,不断进行口头提醒,共达6次)
  【点评】
  教师的反复提醒可能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源于对学生的不放心,或者是长期包办代替所形成的一种惯性行为。这种惯性折射出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它往往以下意识方式呈现,教师本人通常不会对此警觉。
  仔细想想,学生训练共5分钟,教师的提醒有6次,有些提醒实际上是不着边际的。在不断的提醒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被干扰,不断被冲击,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时间都难以保证,怎么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呢?
  语文课堂应该留有“空白”,这种“空白”并不是学生思维的空缺,恰恰是学生完整思维的黄金时段。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能有效地调节好教学的节奏,该讲时泼墨如注,让学生思考时则惜语如金,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有效思维的长度与深度,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产生思维的持续力,不能将学生带入思维的“深水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语文课堂要追求有效,首先是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思维文化氛围,要从学生围着教师思维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面转向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力激发学生有效思维,把课堂变成学生自由思维的天堂,让课堂不断爆发出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弥漫出有效思维的文化氛围。
  进行教学现场与学生思维状态的分析,目的是探求语文教学有效思维的实施途径。这种有效思维应该是教学容量与节奏的和谐统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统一,是班级集体与学生个体的和谐统一。
  构建语文课堂有效思维文化,语文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能为学生创造宽松思维的良好氛围;还要善于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用直观的直觉的语言文字构建学生形象思维的大厦,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教材编者的心灵沟通。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创设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氛围,在对话中感受思维的力量,分享思维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同理,真正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学生有效思维的天堂,一定是弥漫着一种浓烈的思维文化氛围的阵地。
  江苏如东县教育局教研室 2264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