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捕捉动情点,书写真性情
作者:任海霞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这次作文课,我之所以拟定了“捕捉动情点,书写真性情”这一训练主题,就是因为它既能立足于学生写作的实际需要,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又能体现“课标”新精神;提供师生例文,也即昭示具体的写作方法;师生讨论的过程,能“生成”某些意想不到的写作智慧;学生亲述自己的经历,是捕捉“动情点”的过程,也是美好的情感体验;写作练习,更是趁热打铁的实践体验。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写作训练,已经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但是,他们写出的文章大都十分幼稚,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某一事件大致过程的记述还勉强过关,但缺少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亮点”——既能统摄全篇又能充分表现感情的“动情点”,以致写出的文章平铺直叙,平淡无味。所以,本次作文指导课以此为切入点,拟定出较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由简析《背影》的“动情点”导入课题,然后结合师生例文进行具体解说,破除写作神秘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写作“动情点”的作用,学习如何捕捉“动情点”的方法。
2.通过针对师生例文的讨论以及个人生活经历或见闻的回味,认识写作情感态度的重要作用。
3.通过具体写作练习,进行实践体验,在体验中加深对写作原理的领悟。
四、教学理念
方法的指导与过程的“生成”相结合,情感品味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作者把一腔真挚深沉的父子深情,定格在了一个平凡普通的“背影”中。从此,那个“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成为了不朽的艺术形象,成为伟大父爱的象征。
这篇散文的成功,很大原因就在于作者极其准确地捕捉到了写作的“动情点”——背影。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写作方面的重要启示:要善于捕捉动情点,书写真性情。(投影)
何谓“动情点”?简单地说,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一句话语;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条小河,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极微不足道的细节……总之,它能触动你的心灵,牵动你的情思,引发你的思考,启迪你的(写作)智慧,使你久久不能忘怀,甚至成为你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样的“点”,我们就称之为动情点。
(二)捕捉“动情点”——动心
下面看一篇学生例文——《品味》。(投影)
深秋的清晨已是寒气袭人,但为了不迟到,我不得不早早地下楼去骑车,然后,在寒风中费力地蹬着车子,向学校狂奔。
麻烦的是,楼道里的自行车很多,往往是一辆辆自行车相互挤压着,几乎让人取不出去,也推不进来。所以,每天早上光是取自行车就得用五分钟。五分钟,对中学生的早晨来说,这是多么宝贵啊!
爸爸似乎也觉察到了这一点。爸爸是个很有毅力的人,不管天气多冷,天天早晨都会跑上三千米。他经常在我吃早饭的时候满头大汗地跑回来。
“儿子……”
“什么?”
“自行车我帮你推出去了。”
我没再说话,匆匆吃完饭,便急着下楼了。打开那扇难缠的楼道门(很难开的门,而且反弹的速度和力量都很大),我那辆又矮又小的自行车已经安安静静地在门外等候我了。
以后的日子,天天都是如此,几乎没什么变化,不管怎样,我都可以在刺骨的寒气中看到门外那辆又矮又小的自行车。我渐渐习惯了这种事——而爸爸也没再提过,就像一切都已成为自然似的。
有一天,这种自然突然被打破了。爸爸的腿受了点伤,没有去跑步,所以当我要走出家门的时候,他突然对我说:“自行车我没给你推出去。”语气里似乎颇有些愧意。
我仍旧没有回答,急急地下了楼。我在那堆自行车里找到了那又矮又小的自行车。打开锁后,我便往外推车,但被另外几辆挤压在一起的自行车挡住了,我只好把那些自行车一一搬到旁边,有了勉强通过的空隙,人和车一起倒退着往门口一点一点地蹭。每往前蹭一点,心里的火就上涨一点,好不容易挨到门口,我没好气地一脚踹开那个脾气暴躁的门,可用力太猛了,火气更大的门猛地又反弹回来,我急忙用右腿顶住它,然后用左手将车子推出去,同时还必须用右手帮着扶住车子……待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自行车推出去之后,楼道门发出“嗵”的一声巨响。
这“嗵”的一声,突然让我打了个寒战。
刹那间,我突然感受到了别的什么东西,确切地说,我品味到了一种淡淡的爱,不,是浓浓的爱!就像品茶一样,天天喝茶不一定喝出茶的滋味,只有用心去细细地品,你才能觉出茶的馥郁浓香。爸爸的爱原来就浓缩在这又矮又小的自行车里!我可以想象出他推车时吃力的样子,因为他没有车的钥匙,所以推起车来,不,是搬起车来,比我更费力。
现在,我真想对爸爸说句“谢谢”。
(一学生朗读全文)
教师启发引导:
1.这使你想到了《背影》中的哪段描写?画线部分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突出搬车的困难,表现父亲深沉的爱)
2.这篇文章的动情点是什么?(父亲搬自行车这件事)。作者把无声的父爱浓缩在一辆小小的自行车里。作者在详细描写自己搬自行车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搬车的艰难,也品出了浓浓的父爱。可见,只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从司空见惯的凡人琐事中发现许多让你动心的事物。
下面请大家回忆,在你的生活中,令你难以忘怀的“动情点”有哪些?请用三言两语来讲述一下。
老师示范如下:
1.如《背影》:父亲爬上月台给“我”买橘子时的背影。
2.老师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动情点,但最让我难忘的是儿子不愿练钢琴时那双流泪的眼睛……
(学生自由发言)
生1:姥姥过马路的一瞬……
生2:迷茫的眼神……
生3:一张冰棍纸……
生4:雾中的身影……
生5:破旧的洋娃娃……
生6:一滴永恒的泪珠……
……
(许多学生还讲述了各自经历的感人故事,说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
老师小结:捕捉动情点,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需要细心观察,需要具备一颗敏感多情的心。这样,你会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从凡人琐事中发现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比如,语文科代表写的一篇周记,记叙的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题目是《永恒的微笑》。一个课间,她抱着厚厚的一摞作业小心翼翼地下楼梯,突然一位素不相识的高年级的同学迎面跑来,她很担心作业被撞翻了。正在惊慌无措之时,那个不知姓名的同学快速收住了脚步,并走向前来,帮她整理了一下最上面的几本摇摇欲坠的作业本,然后,冲她一笑,跑上去了。刹那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地写道:
“短短的几秒钟,我无法记住他的面容,即使现在再遇见他我也无法将他认出,更无法知道他的姓名,但是,我会永远记得那个嘴角上扬的微笑!”
这篇文章的选材很普通,很微小,却很感人,因为它很真实,材料真实,情感真实。如果作者在刹那间感动之后,就不了了之,那么就丧失了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可见,不要抱怨无话可写,不要抱怨生活平淡,只要具有一颗敏感多情的心灵,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从生活中捕捉到许许多多的好素材,生活就会成为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动情点自然就很容易捕捉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