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对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发展趋向的浅思考

作者:张洁银




  近年的语文课堂,有将语文教学内容切碎、粘连、杂糅,切换成对社会或自然现象进行广泛的人文话题加以讨论的普遍现象。这种课看似热闹民主,实则丢掉了“科学”,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了。
  语文课不是纯粹人文感悟课,对字词、修辞、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内容的传授,对语言理解、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等技能的训练,才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中心。只有在以“言语技能”练习为中心的前提下,还给学生课堂活动的权力,组织学生按一定的自学程序个人作业,小组学习,讨论评议,才能体现语文课堂管理的科学、高效性。
  科学高效的课堂离不开良好的课堂秩序的建设。但以往的课堂过于强调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强调如何提高注意力,却很少关注课程和教学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良好的秩序来自好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是改进教学、改善纪律的关键。如果学习任务目标不明确,活动缺乏趣味,难度不合理,又怎能希望学生专心致志呢?
  为此,语文教师必须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和教学。
  此外,我们必须认识:好的课堂秩序和纪律不能只看外在的安静或热闹,而应看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清晰;好的课堂秩序表现为安静与活泼的有序转换,自由与严谨的和谐,“放”与“收”的辩证统一;它是学生在对纪律认同、接纳和内化的基础上,对纪律的超越。
  
  四、加强“反馈评价”,充分满足学生需要,实现语文课堂管理由注重“外控”向注重“内控”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管理是以对学生违纪行为的控制和矫正为主要内容的。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学生种种行为,是受其内在需要的驱动,是学生尝试满足某种需要的表现,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课堂情境没有满足其归属、认同和爱的需要造成的。很多研究表明,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惹是生非或畏缩不前的行为,正是由于现行的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其心理需要造成的。因此,课堂管理要真正实现科学民主,教师的管理方式应由控制学生的行为,向正面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活动,满足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各种需要的方向转变。
  而课堂上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恰是能给学生情感上满足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都有要求被接纳和被重视的愿望,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如果能从教师那里获得及时反馈和评价,这种愿望就能得以满足。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且能使之深入持久,不会仅停留于表层。
  但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控制的流程是“教师→学生”,这种流程是一种开环式结构,中间缺少“反馈”环节。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满堂记”,学生作为接收者,像容器般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有限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不被重视,不能形成反馈,学生情感难以获得满足而形成兴趣,就很难真正地积极投入到课堂氛围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是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的原因之一。
  很多学生更偏好数学课的原因,也就在于学数学更易获得及时的反馈,而能产生一种成就感或能激发起斗志,使得学生的情感获得极大的满足。
  如果在“教师→学生”中加入“反馈”环节,“教师→学生”之间,就可形成闭合式的结构:“教师学生”,教师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师生之间的互相反馈,合作交流,就有利于情感的培养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养成。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教授认为:在制约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反馈矫正”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这种影响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明。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内隐的学习心理活动转化为可观察的思维操作行为,即通过加强“反馈矫正”来控制教学,取得语文教学的高效。
  
  五、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是语文课堂管理的最高境界
  
  长期来的课堂管理,诸如课堂常规和教学策略等,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并由教师在课堂中实行和监督的,只强调教师如何教,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只注重了教师的外在管理,忽视了学生的内在管理。教师因过多耗时在学生行为的控制上,常变得灰心和没有成就感;而学生在课堂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课堂缺乏内在的活力和动力。
  要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就必须有学生自我的内在管理,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己管理自己,才能达到最优的课堂管理效果。
  而学生的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培养,是教师的课堂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的必由途径。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习惯是一种定型行为,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良好的智力或能力通过形成的习惯固定化后,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就是持续活跃的,而不会仅凭一时之兴趣。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语文就有了一种内动力。
  重要的是每个教师都应当摸索出既符合自己特点也符合学生特点的自学方式,教给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材料,安排计划学习活动,自检自测,不断总结的分析方法。教师不在,学生照样能按语文学习的目的和程序完成学习任务,照样自学、自测、自结。
  如魏书生总结出的“三遍六步读书法”,潘凤湘的“教读法”,都是教给学生按步骤读书,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至于教师不在学生仍能自动地读书,学习语文。
  要在课堂这个主渠道培养好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必须把学生在课堂常规中必须做到的条条款款融化到教学过程中去,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地一步一步牵引学生完善自己的习惯,让其受益终生,以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
  
  {1}王德清《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5.4,第23页。
  {2}余应源《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7,第340页。
  {3}赫尔巴特,转引自吕刚《课堂管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页。
  {4}张家荣、吴敏《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策略》,《考试周刊》2007.11,第96页。
  {5}余应源《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7,第189页。
  广东东莞市光明中学 5231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