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作文批改:从“独白”走向“对话”

作者:刘 丹




  期待视野指的是师生已经具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对话性的作文批改,能唤起学生的期待视野,唤起学生已经熟悉了的一些写作知识和经验,以此来指导其作文修改,使其原有的作文知识和经验不断地得到调整和修订,从而产生新的期待视野和新的知识经验,提升作文水平。案例二中,出第一第二题的意图是让学生把握住详写和略写的尺度,然后根据这个标准去阅读《背影》,这就是在唤起学生的期待视野,使学生通过对已学过的课文的再次解读,理解选材组材的方法。案例三第一题要求学生思考记叙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与议论文中的不同作用,这是学生以前掌握了的知识,学生通过回忆就能填上。但填上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唤醒这一知识,使学生以学过的知识为指导,理性地审视自己的作文,使学生作文从盲目练习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常进行对话性的作文批改,可使学生不仅能自己修改作文,还能头头是道地说出理由;不仅能修改自己的作文,还能对别人的作文有理有据地进行评论,从而促使学生整体作文水平迅速地提高。
  
  三、互动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主体性是双向的,只有在两者主体性的双向运作中才构成“对话”。建构主义也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新的知识。
  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构建积极互动的对话方式。在这些案例中,教师抛弃了直接写评语这种单向的作文批改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沟通、影响和补充。这种作文批改中的互动,不仅可以是师生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或学生与自我的对话。教师可以采用自评或互判的方式。自评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与自我对话,反思自我,发现优点,认识不足,反馈调节;互判是通过对话、合作的方式,以个体间提出不同见解来刺激学生的反省思考,以此相互认识,相互激励,相互提高。
  
  四、介入
  “对话”是“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不是一个人的“一言堂”或自言自语。对话作为一种策略,往往与共同在场、主动介入、积极参与联系在一起,“对话”式教育中的各种关系是“我-你”式的在场的相遇,而不是“我-他”式的在场而不相遇。这些案例中,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反思并修改自己的作文,便是对作文批改的介入,这种介入使学生有可能在批改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教育中的对话既是作为一种前提、一种要求(要求参与),同时亦是一种结果,即对参与、介入态度的培养。这种介入态度的培养,能使受教育者养成一种觉察世界的方式。对话性作文批改,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介入态度。案例一的第一至第三题要求学生回忆生活中父亲的形象,是在提醒学生要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案例二的第三、四题,案例三的第二题,是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作文,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长处和不足。作文发下后,学生读作文,查字典,讨论研究,认真修改,与以前看完分数和评语就把作文扔在一边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经常进行对话性的作文批改,能提示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吸收、欣赏、借鉴,以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头头是道地说出为什么这样写或那样写,从而养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因此,这些对话性的作文批改,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介入态度,更帮助学生形成了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方式。
  写作知识要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建构,而作文批改中的对话,就是在实现着写作知识的自我建构。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吸取知识、掌握理论的过程,是应用知识和理论指导作文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从“独白”到“对话”,不仅改变了传统作文批改的目的和方式,更体现了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互动与交往、创造与生成的观念,彰显了作文教学思维的新变化。
  江苏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21418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