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作文批改:从“独白”走向“对话”

作者:刘 丹




  传统的作文批改,无论眉批还是总批,往往全由教师包办。错别字由教师找出来,病句由教师划出来,文章在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与劣、得与失,也都由教师以评语的形式写在作文本上。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只看一眼分数,扫视一下评语,就放在一边。大多数学生不会认真思考到底应该怎样修正自己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到底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作文教学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教师“独家包办”造成的。作为作文主体的学生竟然缺席,评语只是教师个人的“独白”,不是学生的提升或师生的共同发展。选用独白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于听者之外,并不考虑听者的反应。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君临一切,包办一切,学生只能等待宣判,失去了自主性、主体性,成为被灌输和训练的纯粹的客体。学生不是自由的人了,他的思想被教师剥夺了,教师直截了当地代他思索。
  这种独白忠实于知识,却背弃了学生;体现了权力,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结果,却忽视了意义。其后果是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批阅作文,却没有在批改中增值。因此,作文批改必须从“独白”走向“对话”。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允许有旁观者,教育过程应该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者之间的相遇过程和相互对话过程。在对话视域下,作文批改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作文三者之间的相遇过程和相互对话过程。这个过程是生产性、创建性的,是学生的写作知识不断重构和更新、生成的过程。
  那么,怎样实现作文批改中的对话呢?我认为,将阅读教学中的点评、提问等策略嫁接到作文批改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可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中心是否突出、观点是否正确、思维是否辩证、感情是否健康、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选材是否紧扣中心、详略是否得当、衔接过渡是否自然、遣词造句是否恰当、修辞是否妥帖、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否得体等等,在学生作文的眉批和总批里,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从形式到内容,从观点到材料,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以理性的目光阅读自己的作文,认识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修改作文,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示例一:
  一位学生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了一篇记叙文。但文章流水账式地记叙了几件事,平铺直叙,缺乏感染力,读后令人对其父亲的印象非常模糊。这是因为该学生选取材料不典型,同时缺乏细节描写。
  对这篇作文,我在作文总批中设计了这样的题:
  1.父亲最主要的性格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生活中,能表现父亲这种性格的事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些事情中,父亲有哪些言行举止、神态心理能突出他的这种性格?
  4.根据你的回忆,修改这篇文章。
  示例二:
  某学生以“一个善于分析问题的学生”为题写作文,一共用了五个材料。在这五个材料中,只有两个材料符合文题的要求,其余三个材料写的是这个学生如何刻苦用功、如何帮助同学解决困难等事情,并且还把后三个材料作为重点写,这显然是详略不当,中心不突出。针对这篇作文中的实际问题,我在总批中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1.记叙文中,_________的材料要详写,___________的材料要略写,_______的材料不写。
  2.朱自清的《背影》中,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__,因为这一次最能表现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如果详写了这几次,就会使这篇散文______________,如果一点不写,情节也就不完整了。
  3.这篇作文题为“一个善于分析问题的学生”,此题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据此,这篇作文应该选择能表现这个学生______________的事情去写。
  4.这篇作文写了这个学生的五件事,其中符合文题要求的是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另外的 三件事与文题的要求无关或关系不大。因此,应该详写的材料是_____________,应该略写的材料是______________,应该删除的材料是____________。
  5.根据回答上题的体会,请修改此文。
  示例三:
  一位学生写议论文,在举例论证时,罗列了一些事例,并且把事例记叙得非常详细,记叙完事例后又缺乏分析,写得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类似于这样的作文,究其根源,主要是学生没有理解议论文中记叙和议论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总批中设计了下面几道题:
  1.填空
  记叙文中的记叙与议论文中的记叙是有区别的,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_____________,而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了_____________。因此,记叙文中的记叙应该_________________,议论文中的记叙应该________________。
  2.回答下列各题
  (1)找出自己作文中记叙的语句,看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举例时要抓住能论证中心论点的因素侧重叙述,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举例叙述时是否都符合这个要求?
  (3)第一个事例记叙完后,老师添上了几句话,为什么要添上?
  (4)第二段从正面阐述论点,如从反面进一步论证,就更有说服力,请在下面补上反面论证。
  以上案例中的填空题和问答题,代替了传统作文批改中的教师评语。教师不直接说出学生作文中的得与失,不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去修改,而是让学生与作文进行对话,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审题,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认真阅读自己的作文,研究自己的作文,在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从而产生修改作文的设想,最终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对话性的作文批改方式要注意四个关键点:
  
  一、开放
  对话本身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它不存在先有的结论和固定的答案,因此,赋予了语文教学的未定论性与无限的可能性。在这些案例中,教师不直接给出评语,而是以提问的方式,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留下发展和拓展的空间。来自教师的信息被学生吸收,学生的既有知识被教师的设问唤起,进而反思自我,在对话中不断重构、更新和生成写作知识及能力。在批改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在这种对话、生成、建构中,整个作文批改过程是富有生成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例如案例一,教师并不直接下一个“平铺直叙,缺乏感染力”的断语,也不直接告诉学生应该选取典型材料、运用细节描写表现父亲形象,而是通过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回忆生活的过程中生成作文选材、组材的能力。
  同时,运用对话的方式批改作文,一次批和改并不能意味着一次作文训练的结束,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答对,或修改后的作文还存在问题,这种对话就还可以继续下去。
  
  二、期待
  在平时的阅读与写作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他们绝不是以零度的“白板”状态去进行写作的。但是,学生在作文时,常常不能有意识地以理论来指导写作;知道自己作文中存在着不足,却不知道从哪里下笔修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