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因“文”施教,重在感悟

作者:杨 桦




  其次,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这是能力层面的内容。古代诗歌散文的阅读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只有阅读了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平素养成对文学形象和意境进行咀嚼、联想的好习惯,产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才会鉴赏作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也是一种综合能力,鉴赏是融知识、技能和审美意识为一体的,只有三者兼具,才能去欣赏文学作品。这个知识主要指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各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以及一些欣赏的方法、技巧等;技能指在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中所形成的语言感受和个性化的欣赏技巧;而审美意识则是个人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以及阅读中由作品本身而触发的美好趣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可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涵咏诗韵”“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六个方面安排专题,以体现古代诗歌散文两种文体本质属性的主要特点。通过“赏析指导”知识短文的具体内容,理解和把握各个专题的要点,从鉴赏的角度入手,在各个专题所介绍的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引领下,有目的地对具体文本进行阅读鉴赏。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帮助高中生获得对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有关知识、技能和审美意识,形成一种阅读鉴赏的好习惯,坚持下去,一定会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三,教学重点是“赏析指导(包括赏析示例部分)”和“自主赏析”两个部分,这是操作层面的内容。“赏析指导”侧重知识和方法的点拨及示范,“自主赏析”侧重鉴赏能力的训练。教学中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阅读鉴赏训练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方面。我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是沉淀于优美的汉语之中的,只有穿过语义的表层,才能发现深层的思想、观点和意图。欣赏古代文学作品,要能发掘作品所蕴涵的情趣、理趣和文趣,才能感受到欣赏所带来的美好体验,那就要学会推敲、品味语言,咀嚼雅词佳句的绝妙之处。例如,一位老师在教李清照《声声慢》的过程中,一个学生问道,词中“乍暖还寒”是描写春季的气候的,但下文又出现了大雁、菊花这些秋季才有的意象,上下文间岂不矛盾?老师在充分肯定这个同学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后,加以点拨、说明。他说,这个同学提出了许多词评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有的词评家认为这句所描写的就是春季,有的词评家认为这句描写的不是节气而是早晨,有的词评家却认为“乍”字除了有“刚刚开始;起初”的意思外,在《辞海》中还有“忽然,骤然”的义项。李清照词里的“乍”正是用的这第二个意思,“乍”字准确地反映了“秋天”气温忽高忽低变化不定的特点。老师的一席话,实际上是在指导学生去推敲词义,揣摩文意,以达到准确把握词人写作心绪、情感的目的。二是鉴赏训练。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训练的着眼点是什么?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着眼点应有“小”“大”之分。所谓“小”,从品味语言入手,历经感受形象、领悟内涵和体会表现手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正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所言:“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启发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激发学生的文学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做出较为合理的体验结论。所谓“大”,是阅读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一种追求。我国古代优秀的诗文尤其是文学经典,往往不是作家个人情感的产物,而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写照,是人类文化宝库的财富,如《离骚》《论语》《史记》等。对这一类文学经典,教师应引导学生“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鉴赏所提出的高要求。
  
  三、探寻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教学规律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一个新的课程形式,我们只有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讨,才能逐渐对它获得清晰和理性的认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也是如此。我个人认为,这门选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应体现以下特点:
  1.专题性
  这里所说的“专题性”,不是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古代诗歌散文知识和有关鉴赏理论为重点,而是侧重于鉴赏古诗文作品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相关知识、鉴赏方法和技巧、作品鉴赏等,每个过程围绕某个重点展开鉴赏活动。具体说,可根据教科书的特点,分六个专题,每章一个专题。六个专题鉴赏的重点可以依据教科书中各章的要点,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教学加以调整和补充。每个专题应侧重依据“赏析示例”和“自主赏析”,对学生进行阅读鉴赏训练;依据“赏析指导”和鉴赏作品的实际需要,可以适当传授一些诗词格律知识、散文文体知识、古文化常识以及文学鉴赏理论,以指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作品鉴赏活动。但重点是鉴赏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讲授;学知识要“少而精”。
  实际教学中,各地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水平、学生语文素养、教学条件等,对这本实验教科书进行适当的增删。可以依据教科书的编排思路,设计新的专题,如,“李煜和李煜词”“杜甫与杜诗”。有的老师反映教科书中的某些课文难度较大,也可以抽换个别篇目,以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
  2.经典性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次“大浪淘沙”后,流经现代河流的闪光的金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选文理应具有经典性。一个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能凭借这本教科书在课堂上讲点经典,并让自己的学生能学点经典,使他们养成“非经典不读”的读书习惯。可以说,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大境界。这里所说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多重对话”观点是一致的,“讲”与“学”是多重对话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尤其适应于阅读鉴赏古代诗歌散文这样的经典。因为经典是传统文化的化石,当学生在自主赏析过程中,对作品揣摩不透,尤其是读不懂时,教师适时点拨、讲授,学生必然会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当然,对教师而言,让学生获得这样的感受,确实要有“一桶水”的专业知识储备。
  3.鉴赏性
  从方法的角度看,对古代诗歌散文作品的鉴赏,是一个动态过程,应突出诵读、体验和思考。背诵古诗文名篇,反复涵泳,可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镶嵌在自己的脑海中。欣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只有积极投入,激活情感,才能产生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提升品位和情趣。诵读和体验过程中伴随的是思考,只有进行思考,才会有见解,有质疑,有新思,有独特的感悟。所以,对古代诗歌散文的鉴赏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教学中,千万不要误入专讲文学鉴赏理论或只讲文言文知识的窠臼中。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23006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