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因“文”施教,重在感悟

作者:杨 桦




  人教社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属于高中选修课程中心“诗歌与散文”系列。从语文课程目标看,这一系列的目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是让学生在感受、品味、领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对作品内涵和表现形式的独特体验和思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不仅具有以上两个特点,而且还有其独特功能。这个模块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和散文,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古代作品的价值,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汲取民族的智慧,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所具有的课程特点看,教学中要因“文”施教(这里所要说明的是,本文阐述因“文”施教,并不排斥因材施教,两者理应并行不悖),这里的“文”不光是指一篇篇具体的课文,还指教科书的特点。不仅如此,教学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和散文的感悟能力,重视探讨“感染熏陶”对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所产生的内化作用。
  
  一、把握教科书的特点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说明教科书编写的目的、重点和编排体例。这本教科书为了适应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全书共六章,诗歌、散文各三章。诗歌三章,侧重“探究诗旨”“把握诗境”“体会声韵”。散文三章,侧重“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全书各章的内容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赏析指导”,侧重从本章整体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第二类是“赏析示例”,以一篇诗歌或散文为例,从该章所强调的鉴赏角度进行理解、品味和欣赏,供学生阅读鉴赏时参考借鉴。第三类是“自主赏析”,根据该章的中心内容,安排一组阅读鉴赏作品,作品后面均有“探究·讨论”题目和“相关链接”的背景资料,供学生自主鉴赏所用。第四类是“推荐作品”,推荐的是与本章中心相关的一些作品,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到阅读鉴赏的目的,首先要把握教科书的特点。所谓把握特点,就是不能仅停留在一般了解教科书内容和形式的层面上,而是要深入理解、揣摩编者编写这本教科书的依据、意图和所渗透在体例中的良苦用心。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科书的特点是侧重阅读文学作品,侧重探求我国古代经典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华、民族心理和精神,侧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编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如何鉴赏我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思路,从浩瀚无垠的古代诗歌散文中遴选出部分优秀作品,集中编排,通过所提供的鉴赏知识和方法的引领,在高中生和古代经典之间,架起一座“对话”的桥梁,让学生走进我国古代名家名作之林,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其表现力,从而使自己的思想、能力和语言素养都得到提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科书的主要特色是诗文分别排列,从鉴赏的角度设置各章内容,根据古代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的自身特点确定各章的重点,从而将文体知识、鉴赏方法和阅读鉴赏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就教科书的各章选文分类编排类型而言,“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对所选的诗或文从不同角度作具体分析,起到总领及示范作用。“自主赏析”是主要内容,是提供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鉴赏训练的凭据,这一部分中“探究·讨论”所设计的问题,实际上是从编者这样一个特殊视角,给师生们提供阅读鉴赏的思路和要点。“相关链接”中有关资料和信息,是为师生们打开阅读鉴赏课文的思路、形成个性化阅读提供空间。“推荐作品”,不光是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有效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和要求学生“趁热打铁”,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和训练技巧,自己尝试着进行文学欣赏活动。编者这种惨淡经营的目的,一方面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是促使学生进入感受、品味、领悟文学作品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有认识。
  
  二、确定教学的内容和重点
  
  教科书的特点,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的内容和重点。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体现一个语文教师利用教科书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过程。创造性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在把握教科书特点的前提下,科学地确定教学的内容和重点。如何确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呢?
  这本教科书所选的文章一般是经典之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中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情趣,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在古代文学教育方面,它与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但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阅读量的多少和阅读层次的深浅上。人教版五册必修教科书所选古代诗歌散文共有29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本选修教科书就选了48篇,很显然,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有扩大阅读量的进一步要求。从阅读层次看,选修课教学还要求有重点地阅读鉴赏。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重点应放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上。以唐诗为例,若按人分,重点可放在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著名诗人上。鉴赏的重点还应放在作品自身,而不是着重学习鉴赏理论和文学知识。要从整体角度对一篇篇优秀诗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点进行有深度的鉴赏,以切实提高鉴赏能力。这方面,选修课确实高于必修课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上。“文言文”是从语体角度提出的,“古代文学作品”是从时代角度提出的,二者均指向我国古代作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目标”中对我国古代作品,是从“古代文学作品”和“文言文”两个角度提出具体要求的;而在“选修课程目标”中却未从“文言文”的角度提出要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属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范畴,它又是选修课程,是不是就没有文言文教学的任务呢?从实际情况来看,文言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之一,不少高中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畏难情绪,而学生的实际文言文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相当一部分课文要让学生真正自己去阅读鉴赏,而不少人很难过“读懂”这一关。所谓“读懂”,就是达到必修课中文言文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学生若不能读懂文言文,对作品谈何进行鉴赏呢?所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门选修课的教学,是无法回避文言文的教学要求的。但重点不在文言文上,更不在传授文言知识上;而是在继续“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前提下,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注重感受、品味、领悟古代诗歌散文的过程。这个过程里的文言文学习,是用以帮助和促进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应涵盖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应以培养高中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为依归,这是目标层面的内容。通过对优美的古代诗歌散文作品的鉴赏,来提高一个高中生自身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满足内心世界的精神需求,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较稳定的审美能力。譬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或在老师的范读中、或在赏析的高潮里、或在师生诵读全诗之后,适时配上一首该诗的古曲,将富有情感的文学品读和舒缓、婉转的乐曲旋律交织在一起,形成诗意般的优美情境。经历和沉浸于此种过程,无疑会受到熏陶和感染,美好的情感油然而生,这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