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关于“苇草”的对话
作者:夏 坚 蒋银坤
人应认识自己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认识自己存在于世界的意义及使命。人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与认识,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也就与文本中的“苇草”“顽石”“畜生”无异。“道德”是人的社会属性,人如果无思想而不成为人,那就是人的属性的丢失。所以康德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地,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永远充满新鲜——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⑸为什么“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问题由苏教版文本中提出。(后面几个问题均是)我们已经明确了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但什么是“思想”?作为科学家的帕斯卡尔在文中又对“思想”作了精确定位。他告诉我们,人“想表现为天使”,表明人的思想趋同于“真、善、美”的道德追求;但人毕竟也是一种动物(自然物),人性中天生具有“禽兽”本能,如贪婪、自私……不仅会表现于人的行为,甚至会以“思想”的面貌出现,(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是一种“思想”)但这类“思想”所折射的,却是人性自身的缺陷,趋同于动物性本能,不能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更谈不上“伟大”,因而是一种伪思想。人的理性之光,真、善、美的心灵追求,使人趋从道德(自我),但人内心深处的潜藏邪念(本我),会有意无意地漠视道德,掩盖理性思想,人总是处于理性思想与动物本能的心灵冲突中。
⑹“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它一定得具有出奇的缺点才能为人所蔑视;然而它又确实具有,所以再没有比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这儿的“本性”指什么?“缺点”又指什么?
“本性”指人的“本质属性”——人区别于动物、体现人之伟大的理性思想,所以作者赞美它是“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缺点”指人性中的动物性本能,人性中卑劣的动物性情感所形成的欲念,会包围、驱使人们追求享乐、安逸,伤害他人或掠夺自然,所以作者说它“为人所蔑视”。思想常与动物本能杂糅,本能往往会压倒或违背理智,这是人们应该时时警惕的。
⑺“这一切的可悲,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它是一位伟大君主的可悲,是一位失了位的国王的可悲”是什么意思?
失位可悲,但仍有君主的伟大与尊严——人能理性地认识自己的可悲,承认宇宙伟大,思想也就容纳了宇宙而伟大。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帕氏向我们同时显现人的伟大与卑微的双重天性,目的并不是将我们置于完全悲观绝望、听天由命的状态,而是企图进一步为人类的悖论处境找到一种尽可能合乎情理的诠释,从而恢复或者说是重建人类的完满状态。
2.理清思路,提炼观点
对于文本的思路,可以请学习者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是对作者文思的梳理整合。通过这项与文本的对话活动,学习者可以透过跳跃性的文字,感知领会到作者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
示例:
![](../images/zxyw200711/zxyw20071129-1-l.jpg)
三、体认拓展——对话层面的提升
在与文本、与对话者的“视界碰撞”“精神遇合”的过程或之后,学习者会进入一个立体、动态的意义创造过程。联想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即连接”;认知派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知识的重新组织,是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就本课而言,“研读文本”着眼于对话中“生成”,而“体认拓展”着眼于对话的“提升”。从环节上讲,“体认”与研读文本同步进行,“拓展”则在研读文本之后。
所谓“体认”,是利用学习者进入解释的特定视角和切入点与文本对接。我们应在文本对话的同时,适时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展开阅读联想,加深阅读体验。比如在“走近作者”环节中,素质高的学生能从帕氏身上体认到广泛全面的知识结构,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这就关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了。再如讨论到“人的思想能囊括宇宙”时,可让学生举一些实例(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师生或许会想到原始先民们虽在自然力面前无比弱小,却以想象力创造了丰富的中外古代神话以企图解释、支配自然;想到庄子关于空间的大小之辨、时间的长短之辨、自然与人的物我之辨;想到屈原《天问》中172个问题,涉及宇宙起源、人生位置、历史位置、神话产生;更可能想到爱因斯坦将时空、运动、物质统一考察所形成的“弯曲空间及表面理论”,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将时空、历史、未来作研究对象的“开放性膨胀理论”……
所谓“拓展”,是在典型个例的分析之后,通过演绎的方式,促成学生的认知转移。学习者汲取文本中的精神营养,生成自己的思想体悟并投射到具体的生活现象上,表明学生在对话中由一个文本意义的接纳客体转变为对文本意义的建构主体。比如,学生理解了帕氏的思想,懂得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知道了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领会了人应以理性思想克服掠夺性的贪婪本能,或许会对当下某些“科学主义”言论(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之类)有辨别力,对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思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产生认同感。教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发挥这方面的感想。再如,教师可借用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中收的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小诗《篱笆那边》,请学习者阅读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这首小诗虽有各种解读,但如果结合“苇草”文本语境,学生会对诗歌的意旨倾向提出质疑,会产生“擅自爬过篱笆吃人家的草莓应该不应该”的道德拷问,产生如何用理性伦理约束人性中的动物本能的深入思考。这便是“独到感受和创造性理解”了。
“体认”与“拓展”,是更高层面上的学习者与作者、教材间的精神相遇,是真正意义上的“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的话语。这层活动过程,是课程内容及教材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只有通过“体认”与“拓展”,学习者才能在对话中由知性到质性,逐步实现“素养”的全面提升。
江苏扬州大学附中 225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