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谈阅读教学体类特征的体现
作者:黄厚江
不同的体类为阅读教学的丰富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阅读教学有着制约作用,阅读教学应该体现不同体类的鲜明个性。可是新课程改革以后,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即体类特征的淡化。有些阅读教学,不管现代文还是文言文,不管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更不管文章自身的个性,都是读读课文,谈谈感受,说说喜欢的句子。这样泛化的无体类特征的教学,浪费文本教学资源,违背阅读规律,误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其历史原因:
一是对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文体类型的一种反动。新课程改革以前,阅读教学过多地关注文体的类型,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文章的体类上,甚至把教学的主要精力花在狭隘的文体知识的反复讲解上。新课改使人们认识到这样的教学背离了阅读教学学会阅读,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任务。但是在转变过程中,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无文体特征的阅读教学。
二是新教材主题单元、不同文体混编的新的呈现方式的暗示。新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呈现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主题单元、不同文体混合编排的方式,被许多新教材所采用,客观上引导教师的教学注意由文体向其他方面转移。但不同的呈现方式各有其长短,我们应该扬长补短,而不可使其短处更加突出。
三是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强调阅读感受、强调语言品味的理念。新课程标准相比于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相对淡化了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更加重视阅读的过程体验,更加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这无疑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但也因此使一部分教师产生了阅读教学不需要关注文章体类,拒绝文体知识的误解。
在改革中,有时候的确需要矫枉过正,但也必须警惕另一面,即过犹不及;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同样是不可取的。那么,阅读教学应该怎样体现文体特征呢?
1.强调阅读教学的文体特征,并不是强调文体知识的教学,而是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的内容。
我们强调阅读教学的文体特征,绝不是回到过去的文体知识教学。绝不是教学小说,就是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欣赏情节,就是识别哪里是开端,哪里是发展,哪里是高潮,哪里是结局。教学说明文也不能是识别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教学议论文并不就是辨别几种论证方法,辨识几种论证结构。文体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有一定帮助,但每一篇课文都是如此,初中如此高中如此,高一如此高二还是如此,就没有什么意义。姑且不说我们语文学科时至今日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明确的文体知识;即使有了比较理想的知识系统,从根本上看,还是文体知识为阅读教学服务,而不能阅读教学为文体知识的学习服务。
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首先体现为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先来看于漪老师教学《晋祠》的经典案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为:
(1) 学生口述自己熟悉的祖国名胜古迹。
(2) 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晋祠”的词条。
(3) 比较词典条目和课文内容的异同。
(4) 比较学生提出的设想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安排。
(5) 抓住具体语言讨论文章是如何抓住特征说明的。
(6) 讨论文章中哪些历史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文章又是如何突出它们的特点的。
(引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郑桂华 王荣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以下案例同)
很显然,于漪老师的教学并没有纠缠于说明文的具体知识,但两节课的教学却又充分凸现了说明文教学的文体特点。其实,当我们把于老师的教学实录归纳为这样简单的思路的时候,已经和她教学的原生态大相径庭,如果我们直接阅读其教学实录或者聆听她的教学,就会深刻感受到那是两节血肉丰满的说明文教学课,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从语言入手,都是一种阅读、品味的活动,但又是典型的说明文教学,而绝不可能混同于散文等其他文体的教学。钱梦龙先生教学《死海不死》,则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的经典案例,这里不再直接引述。
一般说,不同文体的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有基本规律的。比如抒情散文的阅读,重在把握作者抒发的感情,欣赏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具体方法,品味积累美的语言;说理类文章的阅读,重在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分析文章说理的内在逻辑和论证结构,欣赏、学习文章成功说理的具体方法,品味文章富有说服力的语言。而同一种文体,不同的具体类型,又有不同的重点。如同是散文,学写景散文,要把握文章所写之景的特点,作者写出这些特点的手段,在特定的景中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与特定思想感情相协调的语言;学叙事散文,则要捕捉作者在故事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情感,欣赏学习文章叙述故事的方法和手段,学习文章叙事语言的技巧。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文体的教学内容虽然有共同的指向,但并不是说所有同一文体的教学就拘泥于同一程式,每一篇的教学因具体文章的特点和教师教学个性的不同,会各有所取;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虽然可以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但基本的内容指向又是基本不变的,否则就模糊了阅读教学的体类特征,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比如,教学《劝学》以写比喻句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口语交际为教学重点,我们以为都脱离了具体体类的特点。
2.强调阅读教学的文体特征,不是持守狭隘的文体分类,而是根据具体文类的阅读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金代文学批评家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提出的“定体则无,大体则有”的说法,很能代表我国传统文体分类的特点。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也说,“盖文章之体可辨别而不堪执着”。而我们许多老师对文体特征的理解则比较狭隘而僵化,只要提到文体就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和界说,甚至每种文体都只能有一个范式。在一些老师心中,似乎除了《谈骨气》就没有典型的议论文,除了《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没有典型的说明文,既不承认“非典型”文体类型的存在,也不接受文体本身的演进和变化。有些老师,一旦强调文体特征,就一定要明确定性某篇课文的文体属类,每一篇文章的文体必须有一个无可争议的定论,否则就无法进行教学。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对文体理解的灵活性,对某篇文章体类认识上的不一致,并不妨碍阅读教学中文体特征的体现,因为体现体类特征的关键是根据体类的不同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孙犁的《荷花淀》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法布尔的《蟋蟀》无论是散文还是说明文,我们都是针对文章本身的体类特点进行教学。我们再来看看洪镇涛先生教学《天上的街市》的案例,其教学思路主要为: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诵读边想象画面。
(2)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诵读节奏。
(3)学生描述、交流所想象的画面,教师引导、点拨。
(4)教师示范语言品味和构思推敲方面的两个问题(“天上的明星现了”能否改为“天上的明星亮了”;“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能否颠倒顺序为“/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5)学生参照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提出语言品味和推敲构思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