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祝愿老师们种好责任田
作者:余应源
栏目要结束了,但是请原谅,为了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事业有些话还要重复说一说。
要认清我们语文教师的特定职责。
若把整个学校教育看成一片耕地,这片地是分成若干不同性质任务的田,由不同学科教师分工耕种;语文课只是其中一块田。这块田便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田,我们的职责就是种好语文这块田。我们不能不种好自己的田,而去种别人分管的田地。语文这块田,有着与其他科不同的性质任务,我们的独特位置是承担母语教育的任务。而种其他的田都需先掌握好母语,因此说语文是工具性的基础学科,语文课要为其他课程服务。要种好语文责任田,就要认清这块田的性质以及与其他田的关系。不同田地的不同性质与相互关系用图示意于下:
我们语文课特定的职责就是教育帮助学生学好母语。而人学母语生下来便开始习得,并不要我们语文老师教。只是到已基本掌握了母语口语,需要学习书面语来开始传承前人创造的文化时,那就需要语文课了。语文就是所有现代人接受现代教育的第一门课,这门课的任务就是在学生已习得口语的基础上教学生掌握书面语,同时进一步提高发展口语,即在习得的基础上,通过学得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母语能力发展第一要务是学习汉字,并使学生掌握的母语字汇(词)及交往规则日趋丰富、规范;同时不断掌握提高运用母语进行交往的说听写读技能,不断发展学生的口语与书面语交往能力即语文能力,也就不断发展着学生的社会交往与学习能力。母语汉语是我们交往、思考与学习的工具,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工具、载体。教学生掌握这一工具的课,当然是工具性的基础课(请注意,工具性与工具是相关而不相同的概念)。只有掌握好母语学生才能传承好民族及整个人类已创造的文化,学生才能去不断获得丰富发展自己的人文和科学精神。就是说,我们只有充分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才能更好地张扬人文性与科学性。
认准种好责任田的主要手段、中心工作。
因为语文能力是人言语活动内隐的心理因素,无法直接传授,作为外力的教师无法直接把自己的言语能力传授给学生。而言语活动的方式方法策略即言语活动的技能是外显的,是可以传授的。技能水平与能力水平是相对应的,提高技能水平就可以促使能力水平相应发展。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促进学生母语水平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高水平的言语交往活动技能及言语习得技能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师职责的核心所在。现行以解读选文为中心的教学一般不明确地正面传授语文技能,能力的养成靠学生的悟性,是一种暗箱活动,促进能力发展的功能是低效的。技能是有层级有高低的,可以构成由低到高的序列,可以体现相应能力水平的级差。而一篇篇各自独立的选文怎能展现能力水平的级差呢?所以现今教材中的选文主要按内容组成单元,无法建构能促进学生语文水平不断发展的教学序列。所以小学三年级以后大约十年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的工作,语文的课堂教学都差不多,都是选文的解读与成篇的无序的作文。语文教师的工作成天地螺旋,而难见学生语文能力的上升!我们一定要将主要工作由选文的解读转变为读写听说技能的训练。
总之,进行言语技能训练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工作,进行有效的言语技能训练就是语文老师种好责任田的主要手段。
语文教师也应该科学种田,知行合一。
现在是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是科学世界教育中的母语学得活动,不是生活世界教育中的母语习得活动,它没有排斥科学化的道理。语文教学工作的每一步都应该是有明确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采取相应的高效的方式方法与策略的自觉的理性的活动。而当前语文教学的主流,仍以解读选文为中心,靠学生自悟暗习语文技能,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是低效的习惯性经验性的教学,就能力培养而言还处于自发自在的状态。语文教学的前途是将这种自发自在的经验性教学,提升为遵循语文能力形成发展规律的,有自身理论指导的,有计划有序的,对学生进行有效言语技能训练的高效的自觉自为的理性活动。由自发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知行合一,这是语文教学质的飞跃,实现这一飞跃,语文教学工作才能由自在阶段进入自为阶段。自在与自为是黑格尔的术语,马克思、恩格斯曾用以表明无产阶级政治成熟程度的两个发展阶段,这里我用以表明语文教学工作发展的两个阶段。自在是指理念表现为存在、客观性,内在矛盾尚未展开,概念模糊;自为阶段则表现为本质,潜在的区别和矛盾得以显现,概念达到映现,理念发展到概念阶段,思维认识统一了存在,理念便由自在的本质潜在的东西,发展为本质得以展现的自为的东西。
实现这一飞跃的关键,在于认清母语教育的客观存在,揭示内在矛盾与本质,认清语文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汉言语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建构语文课程自身的概念体系,形成语文教学自身的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就是说关键在理性,在理论指导实践,也就是知行合一,使语文教学由自发走向自觉。
这里我举个例子。句子是表意的基本单位,理解句义是阅读理解文本的基本功,其实理解句义也包含着系列阅读技能。但至今一般的语文教学是不进行理解句义的技能训练的,反正认识了组成句子的字就大体理解了句义,还要什么训练?我介绍过南昌二中的潘凤湘老师上世纪60年代就专门进行了概括句义的训练,他告诉学生什么叫概括怎样概括,拟订了概括句义的格式与步骤,一连运用几篇选文中的关键句为例,组织学生进行概括句义的练习,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通过序列训练培养阅读能力的教读法,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的初中毕业生,会读书爱读书懂得全面分析文章,能写出很像样的分析文章的文章。他这样做,就是将平常的自发朦胧的处于自在状态的经验习惯性理解句子的活动,上升为自觉理性的理解活动,进入自为的境地。
我在潘老师概括句义技能训练的启示下,引进心理学中对言语理解活动的分析(请看曹日昌主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心理学》下册第九章第四节),构建了以依据句子表意因素(词序、重音、停顿、语调,语义情境,转换操作)理解句子技能为基础的,包括依据语境确认句子在文章中的特定意义、内容具体句义的概括、内容抽象句义的阐发、内容含蓄句义的领悟等系列理解分析句义的技能序列(请见我主编的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育学》第七章第三节),初步形成了理解句义的理性认识;以此指导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在教学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知道怎样去正确地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进而正确地理解全篇文章的意思,使理解活动由朦胧的习惯性经验性处于自在状态自发的低效行为,提升为理性指导下的进入自为阶段的高效的自觉活动。我可以自信地说,任何人包括文学博士、专家们都能从中获得教益,使自己的阅读理解活动更自觉更有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