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贯穿通流水 煮缣而熟之
作者:史绍典
训练是学习主体间的多元互动。由题解可知,训练更多的是主体间的输入与输出活动,所谓“独立”的训练,也建立在此种基础之上。
首先,要训练“学会”,其次,要训练“会学”。而在“学会”“会学”的基础上,更有对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灵活性、创新性与实践性的高要求,更强调在使用中训练,在生活中训练,在交往中训练,在实践中训练。
而新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催生新的训练样式,“自主、合作、探究”,正是训练样式的创新。在这里,训练主体是自主的: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这就是自主的训练。
训练主体是合作的: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者必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训练者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训练主体是探究的: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训练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训练的目的性
前述已明确,训练是过程,也是结果;这里要强调的,训练是方法,也是目的。
首先,训练是一种积累——通过训练积累。
积累,是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一个概念;是融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一体的一个概念;同时,它又是涉及到诸如生活积累、文化积累、知识积累、人生积累、语文积累等在内的涵盖十分博大的概念;而单就语文积累而言,又有语言积累、阅读积累(包括古诗文和浅易文言文的积累)、写作积累(包括创作素材的积累)等等。方方面面交叉、层叠、枝蔓。人教社刘贞福认为,要把握积累这一概念,恐怕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第一,积累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的概念,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即使很费劲地概括了,恐怕也难以周全,所以课程标准未曾对积累稍加定义。第二,积累应分出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的层面、层次。“语言积累”“古诗文积累”“语文积累”尽管可大致包括积累的几个方面,但也过于简略,论述不够清晰,没有触及积累概念的底蕴。第三,积累的宏观层面、层次,应提升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高度。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都具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素,积累亦莫能外;也只有提升到这一高度,它才能获得深泓的理论源泉。第四,积累的过程和方法应被高度重视,强调有序和渐进,梳理和弥补,随时调整远中近期的目标,确定每个时段的积累重点,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第五,积累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呈现有机联系的状态,它们彼此沟通、贯串、交叉、包容,相互促进推动,以实现共同的丰富和深化。{5}这是十分有见地的认识。
但不论如何说,一个由少而多、逐渐聚集的“积累”,其整个增多的过程,就是训练的过程。
其次,训练是一种感悟——通过训练感悟。
“感悟”,是一种新的阅读观念,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引导学生不断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它是一个从文本的细节、局部导向对文本整体意义的“整体感知”的阅读心理过程。
这里要强调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感悟”,都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感悟”,都有自己“感悟”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种“感悟”有文本的情境再现,有学生个人经验的注入,有相互间鉴赏点评的影响,这就形成了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多向互动沟通的生动的“对话”。而语文教学是需要“悟”性的,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如此。“悟”性靠培养、靠引导、靠训练。
比如,读王维《使出塞上》,就是在诵读、析议、鉴赏等学习训练的过程中,感悟其价值的。我曾经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留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悬想,在真幻之间、在情理之间、在动静之间、在画面之间、在情感之间,留下永远的遐思。其中:数学的感悟——图形,科学的感悟——问天,艺术的感悟——画面,人文的感悟——情感、价值与美……
再次,训练是情感培养——通过训练培养情感。
我曾经谈我对什么是语文的认识,我个人认为,语文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课程,通过引导,我们的学生喜欢读书了,他们把读书当做生活的第一需要,把读书当做生命的毕生追求,则语文教育达到了目的。反之,是为语文的悲哀。而学生这样一种对于读书的喜欢,是通过训练,渐进地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的。比如:
通过训练,学生会诵读,抑扬顿挫、清新朗润……
通过训练,学生会精读、泛览,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通过训练,学生能认识、会思维、善表达,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通过训练,学生会观察、会调查、会访谈,会阅读、会思考、会作文,表情达意、文从字顺……
通过训练,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有个性、创新、发展……
五、“训练”也需要训练
“训练”也是一种技能,“训练”本身也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养成规范,形成意识,成为自觉。作为方
法、作为认识、作为工具、作为目的,训练既具智力因素的品质,又具非智力因素的品质。通过训练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训练就是自主、自发、自为的了。
日本桑原隆教授说:最近“素养”的概念已经超越了“读写能力”(在日本,“素养”往往是被译为“读写能力”的)的意义范畴,可以视为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理想状态和学校课程改革,特别是语文教育、文学教育模式的概念了{6}。很显然,对素养观的拷问,也成为知性活动本身的拷问了。很明显,这里谈“素养”从能力到模式的构建,非训练是不能达到的。
一般来说,从“工具性”的一面,强调的是通过训练,习得知识,包括训练的知识。比如:
诵读的训练,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默读的训练,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培养;
精读的训练,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重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切入;
……
从“人文性”的一面,则是多做非智力因素的观照,扣紧语文与学生自我生命的发展,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语文训练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
可以说,训练,存在于整个教学(学习)过程中。那种以为训练就是作业、训练就是练习的看法,是狭隘的认识。“学而时习之”,在孔夫子那里被认为是很愉快很温馨的事,多少年来一直温暖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读书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更是道出了训练的无时无处不在,以及强调着训练的韧性与执著。在语文来说,小到识字写字,大到读书为文,无不是由训练一步步做起,如流水之贯穿,如煮缣之使熟,训练,是学习的法门。
{1}《中学语文教学》2000.11
{2}《中华读书报》2007.11.9
{3}《哲学与人生》东方出版社,2005
{4}《朱自清选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5}《说积累》载《课程·教材·教法》2005.8
{6}钟启泉《素养观的演进与意义创造》,《全球教育展望》2005.3
(湖北省教育厅教研室 43006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