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展示·评价·修正

作者:陈国林




  一、问题的提出
  
  在议论文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习作写得不错,老师用它作范文讲评,要求学生讲讲他提炼论点的过程、篇章结构如此安排的理由时,学生往往无话可说,或干脆回答不知道。至于写得很糟糕的作文,要求学生陈述他的思路,这些学生更是难以做到。我们还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自己的作文相当满意,结果老师却打了一个很低的分数,至于为什么得分这么低,学生往往不得而知。这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Ruth Duskin Feldman认为的,孩子们对自己的思路常常是把握不定的,他们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不清楚。这种糊里糊涂地作文,糊里糊涂地完成讲评的方法,严重地制约着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迅速提高。
  我们知道,议论文与记叙文最大的区别在于,议论文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要求学生在作文时思路清晰,推理严密,环环相扣。但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成年人相距甚远。一般来说,他们的智能只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那么,如何在中学阶段加速学生智能的发展,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我的做法是:以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充分展示、评价并修正学生的思维过程,努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和思维的批判性,从而力争全面提高其思维品质。
  
  二、理论指导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过程本身的认知,“它的实质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亦即人的自我监控”,它具有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迁移性和有效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与思维品质的批判性关系最为密切。而思维的批判性,就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其实质是人对认识或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它最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有了这种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就能考虑到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就能不断地验证所拟定的假设,就能不断地对思维过程进行定向、控制和调节,也就能获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思维活动的正确性、能动性和有效性,并能提升思维的速度。
  这些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要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就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议论文训练过程中就要使学生随时随地地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等,也就是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展示出来,在展示思维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路明了清晰,使自己对自己的思路正确与否有清楚的认识,不再出现上面提到的那些糊里糊涂地作文的现象。
  
  三、具体措施
  
  1.授之以思维方法。主体的学习水平,由教学的主导作用等决定,因此由老师授之以具体的、可参照、可操作的思维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特别是自我监控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时,要能进行学习策略的选择,首先必须积累策略方面的知识。所以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提炼论点,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在议论文写作中主要的思维方法有:分析(概念分析、特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联想和想象,辩证思维(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思维形式)。对于这些思维方法,学生应掌握它的特性。
  2.展示思维过程。成功的教学应给予学生一种思维的胆略,敢于对任何现成的东西提出挑战,使其思维具有力度。古人亦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以展示思维过程应包括展示别人的思维过程和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第144页)说得再简单点,好的文章必然有好的思路,好的文章的作者必然有清晰明了的思维过程。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是统一的,应该从思维结果去分析思维过程,应将思维过程,即思维操作能力的水平、思维产物的水平和控制或自我意识的水平结合起来分析。有位文学前辈也说过,他原来虽有生活基础却不会写小说,于是他把鲁迅等名家的短篇找来,逐一研究其结构方式,看看这些名家是如何把各种“零件”巧妙地组装在一起的。经过认真的“拆卸”和“复原”,他终于琢磨出了写作的门道。
  对于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议论文,分析优秀的议论文的思路,可以有效地培养其清晰的思路。所以在议论文写作训练中,我们印发了一些典型的优秀议论文(特别是一些同题而不同名家的作品),要求学生“拆卸”和“复原”,分析出作者的思路,指出作者的思维过程、在提炼论点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结构安排的合理性等,让学生在充分展示优秀议论文的思维过程中,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般的思维规律。其后,我们又印发了一些优劣相杂的议论文,同样要求学生理清原作者的思路,让学生明白其思路的不同,使之在比较中掌握议论文正确的思维规律。
  在掌握了议论文一般的思维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在每次作文前必须先写出自己运用的所学的思维方法,列出对所提供的思维材料进行分析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下面是一篇习作的思维过程提示。
  作文要求: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论点,写出思维的过程。
  材料一:《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
  材料二:无极县委书记刘日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简单地将人分为贤臣与小人,容人之短,才能用人之长。
  材料三:最近又有人提出,用人之短。
  对“贤臣”“小人”“长处”“短处”进行概念分析,主要明确它们的内涵:
  
  再对“容人之短”和“用人之短”分别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其与拟定的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初步综合:容人之短,应区分短的质和容的度。与拟定的中心论点并不排斥。
  
  进一步综合,确定中心论点:“亲贤臣,远小人”是用人之准则。
  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另一重要方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3.评价思维过程。在展示思维过程的基础上,我们应及时对这些思维过程的优劣得失作出评价,这是对学生最具启发和帮助的重要一步。对一些名家名篇,要引导学生理会、掌握优秀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应该努力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名家名篇中不尽合理的地方,敢于对任何现成的东西提出挑战,这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是大有好处的。
  对于习作,在学生陈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之后,可以让他自己来评价本人的思维过程,因为每个习作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总会觉得有合理的甚至是非常精致的地方,尽管在别人看来不一定是合理的。这样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确实正确的地方会对别的同学有所启发。一句话,成功的教学应培养学生时时自悟自省的能力。
  在自我评价之后,还可以让班上其他同学来评价他的思维过程,并提出自己与之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角度和所得出的结论。这时往往是课堂气氛最为活跃的时候,也是学生受益最大的时候。比如上面提到的例子,在这位同学自陈之后,其他同学纷纷评价,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当堂补充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用原因分析法提出:有些短之所以成为短,是由于我们没有提供其可发挥“短”的条件,并联系“黔驴技穷”的故事,得出结论:用人之短实际上是要为“短”提供一定的条件,使“短”变为“长”,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有人提出,短也罢长也罢,贤臣也罢小人也罢,用人的关键是“知人和善用”;有的进一步提出“为我所用”的论点;有的同学从矛盾的普遍性出发,提出“要容人之短,方能用人之长”;更有同学从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亲贤臣,也要亲‘小人’”的观点。当然这些补充的角度和观点是否正确仍可通过再评价的过程来下结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