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基于课程理念的选修阶段的写作教学
作者:曹勇军
出现这样的问题与课程标准、教科书有关,也与教师的课程意识有关。从“课标”角度看,它对于必修阶段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较为详尽的指导;而对于选修阶段的写作教学,虽然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分散在各个模块的教学建议中,没有凝聚起来,没有形成系统。这种结构性的缺陷为选修阶段的写作教学埋下了隐患。从教科书角度看,必修阶段写作教学是跟着必修教材走;进入选修阶段,几家教材出版社都编写了写作教科书,虽各有特色,但多是从文章学、写作学的角度设计教材内容,独立成为选修系列中的一种,这等于在选修教学外开辟“第二战场”,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不充分。其他选修模块教科书虽然按照“课标”的要求重视应用、鉴赏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书中设计了相应的写作练习,但是因为分散孤立并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学中多弃而不用。可以说,教科书把原先“课标”中存在的结构缺陷无意放大了。
从课程意识上看,教师习惯于三年教六本语文书,一学期教一本语文书,缺少课程概念和意识,缺少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以及选择组织学科知识的能力,要么抓住写作教科书完成任务,要么自我迷失无所作为,不仅浪费了众多选修课的丰富的课程资源,而且学生进入高二选修阶段后,没有对他们提出新的写作要求和目标,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这样,有教材等于没教材,往往是老师随意地选个作文题让学生写写,以完成任务,有数量没有质量,学生在高二阶段的写作能力处于停滞状态。
能不能开辟新的道路,让选修阶段的写作教学重现活力呢?这很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课标”对高二阶段选修写作有它自己的考虑安排。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其中“诗歌与散文”系列,要求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小说与戏剧”系列要求学生“有意识的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同时提出“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切磋”,“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语言文字应用”系列,也提出了表达交流的相关要求。这些写作上的要求,有的侧重于鉴赏陶冶,有的注重于探索研究,有的着眼于实际运用,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归结到“表达与交流”这条纲领性的主线上,着眼于学生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依托不同的选修模块靠船下篙,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引导我们围绕选修教学展开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使之有个性地得到发展。
依据“课标”编写的选修教科书,随模块安排相应的写作内容,形成了选修阶段写作教学新的格局和特点。以苏教版选修教科书为例,各个模块都配有相应的写作实践活动,以深化、巩固和展示选修教学的成果,在写与读的互动中使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比如,《唐诗宋词选读》中就提出了或写文章鉴赏作品,或写小论文探究作品;在《史记选读》中,设立了“研究史记”专章,列出了鉴赏探究的题目和要求;在《论语孟子选读》中,设立了“研究论孟”专题,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和撰写探究文章;在《现代散文选读》中,根据文体和手法的特点每个专题单独设立了写作实践的子目,设计了相应的写作练习;其他如小说戏剧等模块也都有相应的写作配套练习。不难看出,选修模块中隐含着一个潜在的写作课程,具备建设新的写作课程的基本要素和构件。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把这潜在课程结构挖掘出来,把分散的课程资源集中起来,把各自独立的选修模块打通,从“大选修”的角度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建立适合选修阶段写作的教学系统。
课程论一般认为,课程的核心是知识以及对知识的选择与组织。选修阶段写作课程的知识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认识。依据“课标”、教科书的要求以及高二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认为它应该是高于必修阶段常规文体写作的文学类、探究类和实用类的写作,以及这些写作所规定的文体、结构、手法、语言等学习内容。它以选修模块教学内容为基本写作素材,以掌握与选修课程相适应的写作形式、方法和策略为基本要求,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完整系统。
建立这个系统应考虑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安排、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的评价几个方面。
选修阶段写作的目标 “课标”把语文素养分解为审美、探究和实际应用三种基本能力。三者有所兼顾而又有所侧重。选修阶段各模块的设计与安排紧紧围绕着这个目标,选修教科书的编写也是由这根主线串起来的,其中蕴含着三种写作类型:文学类写作、探究类写作和实用类写作。文学类的写作包括短诗、散文、小小说等体裁。讲到文学写作,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中学的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文学写作只是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这当然有合理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推卸掉作文教学审美教育的责任。让学生尝试文学类的写作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常规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提升;更何况它是“尝试”,需要把握好写作的深浅度。探究类写作包括鉴赏类小论文写作和研究类小论文写作两种类型。选修课强调探究,某种程度上说,探究是选修教学的一大特色。教科书中提供了许多探究的资料、方法和练习,因此展开小论文写作教学可以使课程更加完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人担心在选修阶段搞一点探究小论文的写作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小论文,重点在“小”字上,让学生依据选修模块的学习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量力而行进行探究性写作,是选修教学应该包括的基本内容,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事情,学生喜欢写,也完全有能力写好。实用类写作是以调查报告、分析总结、讨论纪要等为形式载体,着眼于实际运用的写作形式,它广泛存在于选修的各个模块的教学中,只要教师有此意识,这样的写作机会和形式是很容易找到的,也很有写作价值。由此可见,选修阶段的写作课程目标应该是以培养这三种类型的写作能力为主,使“课标”所倡导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同步得到发展。这三种类型的写作既是对必修阶段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常规文体写作的继承,又是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选修阶段写作的内容 选修阶段写作的内容呈现一个十字结构。横坐标是各个选修模块,它的内容不断丰富,不断向外拓展,纵坐标是各种文体写作的共同元素。选修阶段写作,涉及多种体类,看似很烦琐很复杂,但其中有共同的元素,如立意、文体、选材、结构、语言,是每次写作都回避不了的。这样,横坐标上每次围绕模块内容组织的写作,可以根据学生写作发展的需要,对应着纵坐标上写作的某个元素,安排具体的写作内容,确定写作目标,师生围绕着目标展开写作,形成一个个写作的站点,成为学生写作进步的台阶。
写作实践的目标,无法事先预设,更不必刻意强调前后的序列,但是不同类别的写作,应该注意体类上的不同要求,这是选修写作的基本内容。文学类的写作,更多地强调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想象、生活的感悟、诗情画意的言说,功夫多集中在“前作文阶段”的引导启发和培养上。尤其要注意不同体裁写作的具体要求,如诗歌写作中情感的激活、意象的生成、语言的诗化等是教学中应该牢牢抓住的;又如小小说写作,就应该注意构思的巧妙、叙事的曲折,通过巧合与误会、伏笔与照应、突转与发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生活内容;而探究类写作,则应该强调文本的研习、资料的收集、材料的取舍、观点的提炼、文句的修改等基本环节,培养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风和文风。要注意鉴赏性小论文与研究性小论文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前者着眼于感性,往往多用想象、再现、描摹、夹叙夹议、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等方式,后者注重理性,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通过理性逻辑思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认识把握各类写作的不同之处,才能使每次写作更有针对性,取得理想的效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