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如何在选修阶段指导学生写作
作者:王夫成
指导学生选好立意的角度。研究性论文讲究要有独特心得,忌人云亦云。一位同学针对文章记述的李广所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以“徙李广军的背后”为题作文,将原文中所记汉武帝、卫青、李广的行事复述一遍,平淡无奇。我引导他体会文中出现的4个“乃”字的丰富内涵(依次解释为“才”“就”“却”“才”,分别表现了汉武帝的压制、卫青的排挤、李广的不满与渴望),于是该生以“虚词真不虚,此中有深意”为主标题,以“由‘乃’看太史公不动声色的褒贬艺术”为副标题,写了一篇新人耳目的文章。
指导学生从文本、从材料出发,言必有据,不能想当然。大学者胡适阐述治史方法时说:“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治史者可以作大胆的假设,然而绝不可作无证据的概论也。”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时是多大年龄?书上只记载李广“自刭而死”的年份,而没有出生的年份,想知道此时李广的年龄不易。一位同学写作时,仅凭“暂腾而上”“推”“取”“鞭”“驰”几个动词,便说他在二十几岁,身手矫健。另一位同学做了细致的考据推断:《李将军列传》中说:“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李广本人则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是指“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由此可以推断他大概生于公元前186年左右,在高后时期。李广出生年份能大致确定,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他的年龄就清楚了。该生推断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时年龄大概是57岁左右。
指导学生对材料的探究和评析得体合度,把握分寸。一位同学在《李广够不够帅才?》一文中说:“读到‘解鞍惑胡骑’这一段文字,一方面我为李将军的勇敢和机智而赞叹,另一方面又为其冒险和冲动而咋舌。对三个匈奴射雕手,作为全军最高指挥官的李广,有必要亲率百骑去追杀吗?万一匈奴骑兵识破此中有诈,万一李广被捉被杀,他的部队因群龙无首就会陷入混乱,其后果不堪设想。太史公随后写道:‘大军不知广之所之,故弗从。’其中包含的否定之意是显而易见的。”该生以独特的眼光、辩证的思维解读历史,行文谨慎,用语恰切,值得肯定。这样“活”读历史能够汲取到人生的智慧,获得精神的滋养。而另一位同学在《假如李广三思而行》一文中这样写道:“假如李广三思而行,他就不会在平定吴楚之乱时接受梁王的将军印信,那么凭夺旗之功就会得到封赏;假如李广三思而行,他就不会逆君王之意硬要到前线打仗,这样或许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假如李广三思而行,他就会对卫青的调兵之举隐忍不发,也不会‘不谢大将军而起行’,这样也许卫青不会借机报复而使他陷入绝境;假如李广三思而行,他可能再一次以金赎身,而不会选择‘引刀自刭’……”该生论辩滔滔,然而“假如”这样,“他”还是李广吗?还是那个耿直率真、渴望建功、有着十足的男儿血性的飞将军吗?品藻古人立身行事要尊重历史,知人论世要能把自己置于历史情境中,保持“同情的理解”(陈寅恪语),切不可“戏说”“大话”,使历史、历史人物走样变形。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210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