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语文教科书三种组元方式的利弊及其对教学的要求

作者:黄厚江




  新课程改革以后,语文教科书基本都实现了“一个标准,多样教材”。但以不同组元方式为显性标志的国标本教科书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与此同时,由于对新的教科书的呈现特点缺少全面把握,教师在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片面理解组元意图而导致教学行为畸变的问题。因此,对语文教科书不同组元方式的特点作一个简略的比较,无论是对教科书的建设还是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操作,都是很有必要的。
  所谓教科书的组元方式,就是指教科书组织单元所依据的分类标准,或者说教科书单元之间的区别所在。它是教科书形式中最为外显的特点,对教师组织教学形式也最容易形成直接的影响。所以,对语文教科书的评价,组元方式常常是一个最容易引起关注的问题。在我国百年母语教科书的历史上,一直以文体组元为主要形式;新课程改革以后,多套国标本教科书的同时出现,呈现出多样的组元形式,但其基本类型为文体组元、能力组元和主题组元三种形式。在教科书评价中,三种组元形式不同程度地都受到人们的诟病,见仁见智,各执一词,令人有莫衷一是之感,既不利于教科书的评价和建设,也不利于教科书的实际使用。
  本文试对这三种常见组元形式的利弊作一个简略分析,并提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文体组元
  
  所谓文体组元,就是依据文体的分类组织教科书的单元,既有一般文体的分类,比如记叙文单元,议论文单元,说明文单元,也有文学体裁的分类,如小说单元,散文单元,诗歌单元和戏剧单元等。
  
  1.文体组元的主要优势
  (1)关注文体特征。根据文体组织单元,教科书编者的选文标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很容易体现强烈的文体意识,不同单元的教学特征比较鲜明,对文体知识的教学比较系统到位。
  (2)重视读写方法。文体组元的教科书,客观上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同文体的读写方法;按照一定文体的特点进行教学和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文体意识。
  
  2.文体组元的主要不足
  (1)分体比较困难。文体的分类,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粗略区分可以,严格区分则很困难。一般的文体,也不是仅仅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类,文学体裁也不是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四类。有很多好文章,很难说清属于哪一种文体。随着文章体类的发展,类型则更加丰富。按照文体组元,不仅给教科书的编者带来了归类的麻烦,而且教师教学时也会遇到难以认定文体的困难,同时还会使学生的文体认识狭隘化、幼稚化。
  (2)形成文体中心。教科书长期的单一文体组元,使教师的阅读教学发生了严重的重心偏离。本来,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阅读积累,是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提高其语文素养。但很多老师的教学,形成了以文体知识为中心,诸如记叙文的几个因素,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反复进行的就是文体知识的教学。
  (3)教学内容循环。由于文体分类本身就比较勉强,所以要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中使文体知识得到一个很科学的呈现,先天就是不可能的。所以多年来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不同年段、不同学期的教科书,总是几种文体的简单重复,难以分清不同年段同一个问题的区别所在,更不用说同一文体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几年的教科书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记叙文的教学,小学是那几个要素,初一初二还是那几个要素,甚至高二高三也没有新内容可讲。这样的教学内容循环,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低效的教学行为。
  
  3.关于文体单元的教学建议
  (1)避免文体知识的简单重复。学生掌握适当的文体常识,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但过分强调它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甚至追求其系统化,把文体知识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重复,无疑偏离了阅读教学的轨道,在文体知识本身还不是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的情况下,尤为有害。因此,运用文体组元的教科书,要善于处理文体知识的教学,把它融合到具体的阅读过程之中,使之在学生阅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注重阅读能力培养。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阅读要求。运用文体组元的教科书,应该发挥教科书的优势,指导学生认识不同文体的特点,把握不同文体的阅读规律,提高阅读能力。
  (3)加强语言训练。文体的特征,不仅仅表现在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上,也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因此,运用文体组元的教科书,应该充分突出语言因素,通过具体的语言活动让学生感受、认识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及其特有的表现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综合素养。
  
  二、关于能力组元
  
  能力组元,或者叫能力点组元,即以语文阅读能力提高为线索组织教学单元,将阅读过程和阅读能力分解为许多的“点”分别作为单元的中心,诸如“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关键句的理解”等。
  
  1.能力组元的主要优势
  (1)能力训练有序。以阅读能力为着眼点组织单元,跳出了知识中心和文本中心,不同单元的训练点明确而且互相之间形成互补,使能力体系的建构等得到体现,突出了能力的训练。
  (2)引导教学行为。每一个单元明确的训练“点”,使教师对阅读教学教什么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教学的着力点由文本转移向能力,无疑能够对教师死抠文本、注重知识的教学行为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2.能力组元的主要不足
  (1)勉强建立能力体系。或许是由于我们母语的特点所决定,或许是对母语阅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迄今还没建立起一个明确、科学而又具有操作性的能力体系。曾经进行过的几次尝试,尽管也提出了一套套能力点的说法,但实践证明还是不成熟的。所以,目前能力组元的教科书的主线和点的分割还是非常混乱的。
  (2)能力建构无法简单实现。姑且不说还没有一套教科书从小学到高中形成一个系统的能力结构,即使有,依照这样的教科书的能力系统进行按部就班的训练,也不足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目的,而一套孤立的初中教科书或高中教科书更不足以帮助学生真正培养起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先“分”后“合”的理论假设在学理上可能就是根本不成立的,更无法操作和实现。
  (3)文本资源浪费。能力组元的基本特点就是一个单元围绕一个阅读能力的训练点组织文本、设计练习,开展教学活动。但一个单元的几篇文章的教学,都只是围绕“关键句的理解”“整体把握文章”这样的某一个能力点进行,姑且不说教学操作的机械和单调,对文本资源也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4)束缚教学思路。尽管在既定的能力点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这样的教科书体系则要求教师在总体结构上不能有大的突破,否则就是对教科书整体结构的解构和对教科书编写意图的消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受到了根本性的束缚。
  
  3.关于能力单元的教学建议
  (1)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能力组元的教科书,每一单元(专题)都会有一或两个明确的训练点,由许多点组成能力训练的一条线。但每一篇文章的资源价值都是多方面的,我们无法在一篇文章(更不用说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中仅仅围绕一个点展开,即使教学设计是以一个点为目标,在围绕这个点的教学过程中,也必然和其他许多被教科书安排在前面或后面的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具体的教学操作,都必须处理好某一个点和能力训练这条线以及语文综合素养之间的关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