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走出“课外拓展”的误区

作者:张悦群




  1.规定拓展的指向。课外拓展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都不是随意确定的,应该受到教材的约束,因为作者的倾向、编者的意图与课标的导向都寄寓在教材之中。尽管课外拓展不属于“教教材”的范畴,而属于“用教材教”的范畴,但其依据却是教材。所以,教材规定着课外拓展的目标、重点与难点。
  2.影响主体的行为。教材在课外拓展过程中,必须通过主体解读这一道关键的环节,必须通过学生的认识、整合、编码与心灵化,才能成为拓展活动的“生产资料”。同时,教材又反作用于主体。它往往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染或急剧动荡的震撼,改变着主体的心灵状态,孕育和培养着主体的思想、情感、人格、胸怀、理想、信念、追求和知识,从而以更深的层次影响着主体的拓展行为。
  3.期待主体的反哺。社会语言学认为,一篇文章一旦离开读者的手,便是毫无意义的纸和墨放在那里;只有阅读才能从中产生意义,使之重新成为一篇有意义的文章。教材也是如此,其意义与价值不完全在教材之中,也不完全在读者的大脑之中,而在学生与编者(或作者)的交流之中。教材通过解读与拓展给学生以启迪与滋养,学生通过解读与拓展给教材以回报与反哺。这个回报与反哺,就是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与尊崇,进一步升华与扩展。
  4.提供拓展的切入口。无论拓展什么内容,总有一个切入口。作为客体的教材,则可以提供这样的切入口: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拓展;从文中的插图入手拓展;从课后设计的训练习题入手拓展;从关键词语入手拓展;从文本空白处入手拓展,一些平实简短的表达背后往往蕴藏着大量的空白,填补这些空白,能使学生情感得到有效提升;从文中的标题入手拓展;从文章时代背景入手拓展……
  那么,面对教材,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要树立课外拓展须“以教材为本”的思想。既然“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就应该把这个例子教好学好。要充分尊重文本,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解读文本,不能像“例五”那样剥夺学生阅读课文的权力。学生只有解读文本,研讨文本,走进文本,才能走出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活动。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之外的拓展延伸,只是空中楼阁!不仅要尊重教材,更要尊重语文的本味,杜绝将语文课的拓展像“例三”那样,异化为历史课、地理课、生物课、美术课的课外拓展。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好课外拓展的切入口,上文“例七”之所以拓展内容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注意选择正确的切入口。
  
  三、载体(媒介)——课外拓展的方式
  主导的创意、主体的参与、客体的内容,都要通过载体来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载体是传媒,是方式方法。课外拓展的方式方法比较复杂,从活动形式说,有讨论、辩论、口述、演讲、讲故事,访问、报告会、虚拟会议、社会调查等;从学习领域上说,有知识点到知识点的拓展、课到课的拓展、学科到学科的拓展、学习到生活的拓展;从文本角度说,有体裁、作者、背景、内容、主题、手法、语言的拓展;从思维形式上说,有归纳、演绎、类比的拓展……
  上述载体主要有以下四大作用:
  1.承载客体(教材)重难点。其中的重难点是拓展活动的教学目标,在拓展目标的选择和制定上,可由教师来完成,也可由师生共同商量决定。不管由什么人选择与制定,都应该是对教材重难点的体现。拓展载体秉承着拓展主导的教学意图,承载着拓展客体的重难点,期待着拓展主体进行拓展参与和拓展操作。
  2.再现主导(教师)情思。作为拓展主导教师的思想、情感、思维,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表达出来。不然,就摒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出现“例二”的“泛拓展”现象。
  3.刺激主体(学生)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以及对所学情境的兴趣。中学阶段是学生最动荡心理最复杂的时期,而且很多学生不愿与老师沟通,不少学生不太愿意学习语文。无论是课内的课外拓展,还是课后的课外拓展,如果载体形式别致,内容紧扣重难点,对于学生学语文来说,其引发兴趣、巩固知识、开发智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4.开发教学资源。对于语文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有较为详细的列举:“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不同拓展载体,可以不同程度地利用与开发上述教学资源。
  那么,对于课外拓展的载体,作为主导的教师主要应该做到什么呢?
  教师在设计或指导学生设计课外拓展时,应该正确地设置目标及其重点难点,要控制拓展的难度。尤其要控制课外拓展的量,不能犯“例六”的错误,一篇课文搞那么多拓展;也不能像“例七”那样,课课都拓展。另外,拓展载体要尽可能形式多样,一是引发学生兴趣,二是广泛开发教学资源。
  
  四、主体(学生)——课外拓展的实施者
  作为课外拓展主体的学生,在拓展活动中主要有如下表现:
  1.期望拓展主导的指导。课外拓展是新课改中出现的新话题,是学生学习的新难题,也是教师教学指导的新问题。对于课外拓展,主体无论参与设计还是实践操作,无论独立探究还是合作讨论,都期望教师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否则难以完成拓展任务。
  2.影响拓展载体的选择。课外拓展的形式、传媒手段,不仅受课型、课时、教法的制约,更重要的会受到学习主体的制约。若是“师生共同备课”,学生的兴趣、爱好、观点与认知习惯会直接表现出来,影响载体的选择;若是教师单独备课,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也会通过教师的教学经验预测出来,同样影响到载体的选择。
  3.决定拓展实施的质量。作为课外拓展主体的学生,既是课外拓展的接受对象,更是课外拓展的操作者、实施者。其兴趣态度、认知结构、加工方式、学习习惯等都决定了课外拓展实施的质量与效果。
  4.决定拓展效能的发挥。课外拓展的好坏、优劣用什么检验?不能只看它是否科学,是否符合主体的兴趣、爱好与认知习惯,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成为主体接受之后的效能发展。
  对于课外拓展的主体,教师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在拓展活动中,教师应该相机指导,纠误纠偏,调整升华,不能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学生“自由拓展”。要保证指导的正确性,教师就应该深入研究课外拓展,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同时,也要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兴趣态度、心理认知结构、思维加工方式与学习习惯,以便于正确指导。另外,教师还需要跟踪了解学生课外拓展之后的语文智能状态,关注其可持续发展,为后续课外拓展提供经验。
  综上所述,教师是课外拓展的主导,教材是课外拓展的客体,方式是课外拓展的载体,学生是课外拓展的主体。主导研究客体,通过载体表现客体,又通过载体让主体参与操作。载体为主体的手段,又为表现客体的形式。主体通过被主导“内化”的载体接受客体,并“内化”为自己的“图式”,又反馈于主导。主导由此调整、改变载体。四者相互制约,彼此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共同完成课外拓展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可替代的任务。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研室 225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