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走出“课外拓展”的误区

作者:张悦群




  现 状
  
  新课标要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次大解放、大促进。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作为“例子”的教材不再是“圣经”,课外拓展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然而,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例一一位教师执教《白鹭》,在解读“有人说它在瞭望,难道它真的是在瞭望吗?”这一重点句子时,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设计了如下的一组拓展题:1.假如你是一位少年白鹭,你会瞭望到什么?2.假如你是一位妙龄姑娘,你会瞭望到什么?3.假如你是一位先生,你会瞭望到什么?4.假如你是一位妈妈,你会瞭望到什么?其实,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说白鹭在瞭望什么,只是描绘一幅恬静的白鹭图,表现一份悠闲自得的情趣。四个讨论题,已经偏移或歪曲了文本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例二一位教师执教《孔雀东南飞》,在课堂上设计一道课外拓展题“焦母为什么要折磨刘兰芝,要赶刘兰芝走?”让学生讨论。讨论了大半节课,结论五花八门。其中最出格的有“兰芝太完美了,以致焦母疑心兰芝会给焦家带来祸害”“焦母自私,胆怯,想打发她走”。——也许,学生有这样奇异的联想还是可以理解的,不可理解的是教师的反应:“有道理。”“能自圆其说就行。”“能够大胆联想想象,确实难能可贵。”“思考了,就有收获。希望大家勤学苦思。”这样的课外拓展,已经没有了是非观念;这样的语文教师,已经丧失了主导的职责。
  例三有一组课外拓展训练题:1.《鸿门宴》,“分析刘邦走向成功、项羽走向失败的诸多原因。”2.《长江三峡》,“查阅相关地图,看要去三峡浏览怎么走?到那里先游哪个峡?”3.《陈情表》,“认真思考一下,忠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有什么启发?”4.《以虫治虫》,“试举出我们地区几个利用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例子,说说其治虫意义。”这类拓展已经改变了语文的本味,把语文课变成了历史课、地理课、伦理课、自然科学课、政治哲学课,或者别的什么课。
  例四一教师执教《斑纹》,下课前布置课外拓展活动:“这里有一个表格供大家填写,即《动物斑纹分类解说一览表》,请有兴趣研究的同学到我这里领取。”不难想象,学生一堂课下来已经比较疲倦,趣味性也在骤减。从现场学生向老师领取表格倦怠的神态中,可以看出这样的拓展很可能是落空的。即使有几位学生肯花课余时间钻研,那也只是几个特长生;而我们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普及,其次才是提高,这种不顾学生兴趣的拓展只是虚晃一枪。
  例五一个市级中学语文课堂比赛,初中组比赛的课文是鲁迅的《藤野先生》与朱自清的《春》,高中组比赛的课文是房龙的《〈宽容〉序言》与《听听那冷雨》。对课文本身的教学,初中组六名选手平均只用了30分钟,高中组五名选手平均只用了25分钟,其余时间几乎都是课外拓展。有一名高中教师几乎整堂课让几个学生表演幼稚可笑的小品。试想《藤野先生》内涵非常深刻,《春》美点随处可见,《〈宽容〉序言》晦涩难懂,《听听那冷雨》优美蕴藉,怎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匆匆结束对文本的解读呢?学生还来不及进行细细的咀嚼品味,其拓展延伸又有什么意义呢?
  例六一位老师执教《小石潭记》布置了以下四个拓展题:1.请你根据小石潭的风景图片,设计一句旅游景点的广告语。2.借鉴本文的写法,写写家乡的小河,300字左右。3.把你曾学过的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中名句摘录下来,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4.阅读文言文《龙湫》,与《小石潭记》比较异同。固然,这样的设计并不是粗制滥造的,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怎么能完成这么多拓展任务呢?
  例七某教师执教《我的母亲》,设计了两课时,每一课时都“拓展”一条中考选择题与一篇中考阅读题。第一课时是《每月第一个礼拜五》,第二课时是《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它们与课文《我的母亲》没有一点关系。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自己静静地读读文章,读后谈谈各自的感受,然后再因势利导加以点拨深化?为什么总是非要为答题而去阅读呢?这样做,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发展到哪里去了呢?
  此举可能是由湖北宜昌“课内外衔接”演变而来,并逐渐发展为课堂教学环节上的一种时髦现象。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都来一个“衔接”和“延伸”,乃至课外拓展都成了很多课堂教学大赛首要的“保留节目”。如此众多的课外拓展,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以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走马观花。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做法是非常可怕的。
  
  检 讨
  
  上述不良现象的出现,不能完全责怪一线教师,理论界对课外拓展的研究不够全面与深刻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往往从某个角度、某个侧面进行“单项”研究,而缺乏整体研究与系统研究。从课堂教学的生成、传播系统来看,课外拓展是一个由主导(教师)研读客体(教材),引导主体(学生)参与,通过载体(媒介)反映来发挥其作用的完整的、动态的、网状的、复杂的系统。拓展主导(谁来设计)、拓展主体(谁来完成)、拓展客体(拓展什么)和拓展载体(怎样拓展)这四个要素相互制约,彼此影响,共同发挥着课外拓展的教学效能。它们是课外拓展赖以发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仅缺一不可,而且各自都应该遵循其规范与要求。
  
  一、主导(教师)——课外拓展的设计者
  1.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一名教师要上好课,首先要对教材作出认真剖析与深刻解读,否则,既不能策划课外拓展,又不能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所以,教师应该是教材研究的学者与专家。
  2.教师是课外拓展的策划者。为什么拓展?拓展什么?怎么拓展?既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程度,更取决于教师的策划能力。课堂教学中课外拓展,是一出“重头戏”,代表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优秀的策划者综合主体、客体、载体等因素,使课外拓展在编者的“编路”、作者的“思路”、课标的“导路”、教师的“教路”与学生的“学路”等方面求得最大可能的和谐。
  3.教师是拓展主体的指导者。在课外拓展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更为重要,一要指导学生研读教材,二要指导学生参与设计拓展方案,三要指导学生操作实施拓展行为,四要指导学生作出反馈与评价。
  4.教师是拓展主体的“检验对象”。课外拓展设计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拓展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学生。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与评价,以学生的“喜闻乐见”与教学的实际效果作为评价课外拓展的主要标准。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作为拓展的主导,必须承受主体的反馈与检验,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承担起拓展主导这一责任。
  那么,什么样的主导才会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外拓展来呢?
  第一,作为主导的教师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素养。否则,难以设计出既适合教材又适合课程标准、更适合学生的课外拓展活动。第二,主导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一个语文专业知识贫乏的教师,绝不会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课外拓展方案。如同“例一”那样,教师可能会是一名“误人子弟”的人。第三,主导要有创造思维力。创新的、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极具学习价值的课外拓展,需要具有创造性强的教师来策划与设计。
  
  二、客体(教材)——课外拓展的立足点
  课外拓展,是教师对教材的“缩微变式”;如果离开了它的反映对象——客体(教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作为客体的教材在课外拓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