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媒体文化与语文教育

作者:刘正伟




   为了防止学生对媒体产生盲目信赖感,甚至沦为媒体的奴隶,语文教育不仅要适应这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面对不同类型的媒体文化,在所包围的周遭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和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欣赏媒体作品的价值和意蕴,在接收信息过程中,对媒体特别是对隐藏在媒体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保持批判精神,以保持个体的独立性,而且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进行综合交际的能力,学会媒体交际的技能及创造媒体文本的技能,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
  
  语文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识别不同媒体的功能、特征及所运用的技术,准确地理解媒体信息。在语文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识别媒体,理解信息,选择信息,以及运用媒体进行创造性交际的能力。国际上不少国家在利用媒体进行创造性交际时都强调在小组活动中识别不同媒体制品的构成元素,如电影中的镜头,不同类型的媒体提供信息的方式,以及媒体典型节目的种类及主要特征,充分认识到媒介作品是一系列独立要素的组合体,然后进行交际学习。识别媒体还包括识别媒体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所创作的作品的效果,加拿大安大略省就提出,要让学生搞清楚声音和图像如何设计才能够产生独特的效果(如声轨和影片音响)以及所运用的程度。从国际媒介素养教育来看,电视是学校教育中最受青睐的媒体,不少国家都把电视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比如,德国在中学阶段就提出:“要学习并了解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是传递信息、发表言论和消遣娱乐的工具,通过学习要增强有意识、有理智地与电视打交道的能力。”{15}在有关电视的媒体学习中,课程分前后两个部分进行学习:第一部分涉及电视学习的目的,电视节目的种类,电视表现的特殊可能性,以及文字、图像和声音等的关系。更具体的内容包括:大众媒介的美学原理,电视功能及影响;消息,评论,新闻资料,电视通讯,电视讨论,文艺节目;电视剧,故事片等。第二部分则是有关电视节目制作和编辑的方法。在这一部分里,主要学习电视提供信息类文体的多种方法,注意到语言表达应做到明白、准确,并顾及交际对象(听者或读者)的需要。{16} 德国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不同媒体在提供信息上的差异,还要比较分析不同信息类文本的语篇形式及筛选信息的策略与技巧,如“学习摄取文章信息要有目的性,表达要明确,易懂,介绍课文内容要准确。学习议论,练习判断,开展讨论”。总之,对媒体的理解,包括对媒体功能的认识及识别媒体制品的不同功用。学生在面临各种媒体制品选择时,作为消费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艺术的享受与沟通以及消遣、娱乐和游戏等需要,因此,课程必须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设计,加强对媒体商品的识别,从而提高娱乐和游戏的享受功能。当然,对媒体的识别还包括辨别媒介的文本与语篇的差异,诸如报告与见解的差异,实况广播与演出作品的差异,信息与娱乐的差异,现实与虚构的差异,启蒙与广告的差异,工具与内容的差异,等等。概言之,要理解不同类型的媒体文本的独特结构与逻辑。
  第二,培养学生媒体创作及媒体评价、反思与批判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除了培养理解、解释媒体信息的能力之外,其核心目标在于学会掌握媒体制作及创造。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媒体创作能力作为媒介素养的核心要素。在媒体文化时代,学生绝不仅仅是媒体文化的单向度的被动消费者,还应该积极关注媒体,通过自己的努力,欣赏媒体文化的美感,尤其是制作公开的作品,进行艺术的创造,“同时他们能够从制作行为中体验到媒体技术的种种可能性,从而掌握批判性地对商品进行分类和评价的能力。”{17}加拿大安大略省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媒介素养教育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理解分析媒介作品;二是创作出多种媒介作品。”{18}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媒体创作能力,该省还在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通过三种训练方式达到学习目标:1.运用媒体的不同形式改编文学作品(如运用可利用资源把传说或神话重新创作为新闻报告或广告;运用情景串联图板描绘小说中的一个情景);2.针对不同的目的创作媒体制品(如制作一张海报推动学校活动的开展,或者制作一张海报指导同学如何使用百科全书光碟,制作一个抽象拼贴图表达对时事的看法);3.分析不同观众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创作媒体制品(如为某一产品的两种类型的消费者设计两种广告)。{19}
  评价是媒介素养教育中另一项重要内容。媒体究竟传递了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某种意义上这是衡量媒介素养乃至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了较为充分的阐述:“信息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普通教育中媒体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应用媒体能力的培养不局限于会使用媒体,更多的是理解媒体提供的信息,并用反思的态度合理使用媒体,反思媒体的作用,并设计媒体,用于交流,认识社会过程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媒体在高中阶段不单单是媒介和工具,而且同样是教学和教育的对象。”{20}在媒体评价中,媒体反思与批判能力又居于其中重要位置。所谓媒体反思与批判能力,有两层含义:1.在媒体交际活动中,对所接受的内容保持独立的思维及理解品质,不“人云亦云”,简言之,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2.对媒体、媒体对象及所传播的文化内容、思想价值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在批判之中培养一种合作及兼容的价值。美国《教育绿皮书》就对高中学生的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提出,让学生注意以批判的眼光去评判班级中放映的电视或电影中出场人物的谈话。{21}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了提高学生的媒体分析及批判能力,要求在所开设媒体研究课程中,通过四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1.通过辨析媒体制品外在信息与内隐信息之间的不同显示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做一份相关报告,描述广告材料上的产品介绍与消费者的使用情况之间的差异;阅读类似产品的外包装,评价其宣传效力和对潜在消费者的吸引力);2.识别和描述构成不同媒体制品的基本元素(如电视剧中的声音效果和音乐,纪录片中众多的镜头编辑和剪辑,杂志广告中的色彩、图像和文本);3.比较不同人群对于不同媒体制品的反映态度(如访问、调查同学或者其家庭对一种特殊媒体制品的反映态度,并对研究结果做一份相关报告;阅读和比较书评);4.识别影响媒体生产、销售、做广告的因素(如期刊读者、特殊电视节目创办者和观众的特征)。{22}
  第三,在媒体所创设的环境中,进行基于资源的或交互性的学习。媒体时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变化在于学校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这样一个新的环境中,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媒体资源寻求信息,解决问题,学生和教师要共同决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学习工具以及获得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则要利用媒体通讯的优越条件进行交互性学习,从而提供多元交往技能。媒体资源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种社会交往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基于两人的、小组的、整个班级的,还有跨年级的交往,这为媒体交际学习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和机会。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获得了提高。“语言的进步是在学生相互作用,彼此合作,与教师的合作,与其他成人的合作情境中产生的。这种交互作用让学生探索自己的观点,获得反馈,以他人的洞察力为基础合作地构建知识。”{23}当然,在利用媒体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时,或者说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中,必须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适合性及可行性。麦克卢汉的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单纯将它搬进教室,不可能延伸它的影响。诚然,电视在教室里的角色,迫使人重新安排课程,并以不同的方式去讲授课程。可是,单纯将当前的课堂搬上电视屏幕,就像是将电影搬上电视一样。其结果将是一种四不像的杂交。正确的探讨途径应该问:‘哪些东西是教室不能为而电视却能为的,比如在教法语或物理过程中,电视能做哪些教室所不能做的东西?’回答是这样的:‘电视能显示过程的相互作用,能显示各种形式发展过程的相互影响,任何其他媒介都无法办到这一点。’”{24}
  
  {1}{4}{8}{24}[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第2、30、78、410页。{2}{13}{14}{17}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35、37、37、40页。{3}路易斯·H·拉潘姆为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写的《麻省理工学院版序——永恒的现在》,见该书第4页,商务印书馆,2000。{5}{6}{7}[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04,第193、194、194页。{9}丛莱庭、徐鲁亚《西方修辞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第85页。{10}法国国民教育部《方向与目标》,张人杰编《法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485、486页。{11}{16}{20}{21}{23}钟启泉《国际普通高中基础学科解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269、389、387、127、498页。{12}[美]斯蒂文·贝斯特等《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156页。{15}{18}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第448、361页。{19}{22}欧阳汝颖、汤浩坚、梁慧霞《英语地区母语能力基本能力对比研究》,香港大学出版社,2003,第177页。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31002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