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媒体文化与语文教育
作者:刘正伟
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断言:“我们正在退出视觉的时代,进入听觉和触觉的时代。”{1}按照他以传媒为标准对世界文化及文明的划分,所谓“退出视觉的时代,进入听觉和触觉的时代”是指以文字为中心的书面文化逐渐被以电子、网络、媒体为中心的媒体文化所取代。的确,媒体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身处今日,我们不仅生活在媒体包围之中,而且,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于媒体之外而独立生活。各种传播媒体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重要媒体如电视、网络等,已经上升为支配性的媒介。媒体文化对学校教育同样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从媒体所获得的信息远远超过学校的信息。“在与媒介的接触中,他不仅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而且潜意识中接受了媒体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学校教育中,它已经构成了重要的隐蔽课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考方式。”{2}
“媒介即信息。”媒体文化的到来,不仅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环境,而且改变了人们的认知途径、思维习惯及学习方式。“电子媒介的属性是非线性的、重复性的、非连续的、直觉性的,是靠类比推理去展开的,而不是靠序列论辩展开的。”{3}就像文字诞生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环境及智慧一样,电子媒介的诞生同样宣告了社会环境、认知途径及学习方式等的改变:一方面,它对以文字为中心的传媒环境进行了彻底的加工和改造,这使文本及“在此之前的旧环境转变为一种人为的艺术形式”,从而获得了新的审美价值及精神意蕴;另一方面,电子媒介作为社会一种普遍的传播手段及方式,它的介入,对人类的感知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启了感知的大门。在教育上,它无疑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教育对学生而言,不仅意味着理解信息、解释信息、筛选信息,而且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一样成为探索和发现的主体,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使学习和发现结合起来,“由此而增加的效率是惊人的。”电子媒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还提供了“动态的和变化的整体形象”。{4}
麦克卢汉指出,技术媒介之介入生活,不仅重构了社会生活,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内爆,人类已自我崩溃……它使人们生活于一个“重叠性的世界”,“这个世界消除了文化等级和各领域之间的分离。”{5}麦克卢汉描述说,庸俗、质次和媚俗的电视连续剧日益向人们传播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年轻一代开始沉迷于视频产品,它使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联系的书本作品显得单调乏味。麦克卢汉预言,“这最终将会产生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性的混合型文化形式。”{6}作为一个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说法自有哗众取宠之嫌,但是,技术媒介介入生活之后,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广泛参与,以及等级严格的、统一的社会文化日益被更可触知的同步文化所代替,已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趋势;非但如此,媒体制品不仅构成了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媒体那种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性的混合型态的文化形式已成为学校的新宠。{7}换句话说,文化的变迁带来了教育的变革。在此形势之下,语文教育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在信息时代,语文课程不再固守传统的封闭的结构,而是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从形式上看,它不仅包括文字文本,而且还包括口头文本、电子文本和媒体文本,广告作品、影视作品及许多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作品进入了语文课程,大大地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涵;与此同时,社会对语文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媒介素养被置于语文课程目标的突出位置,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素养是当代人的一种延伸。{8} 的确,在媒体时代,语文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培养一种快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及交际技能。媒介素养是对传媒职能的正切认识与使用,这种媒体交际技能不同于以往以语言和概念习得为主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综合性交际学习方式,它还涉及音乐、图像和声响符号等形式。和以往单纯的语文交际方式不同,媒体交际建立在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上,尤其是注重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因而具有很强的现代意义和价值。{9}许多发达国家在语文课程改革中都强调借助媒体进行课程学习及变革。国际语文教育这一取向不仅因应了媒体时代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及媒体化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使学习目标在智力活动、表现与娱乐的多种活动中轻松实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中学教育目标就提出培养学生的图像技能即媒体技能,认为接受、分析和评论各种图像以及学习掌握制造图像,在口头及书面交际中组织和丰富图像,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法国国民教育部声称,在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获得掌握图像的能力之后,可以使用图像作为表达手段,更好地“理解他们所生活和活动的世界上的符号的运行。学生们的批判能力会因此而提高。以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即公民为使命的共和国学校,今天应当培养内行的电视观众”。{10}在加拿大,语文交际技能包括三项内容:语言交际技能、非语言交际技能和媒体交际技能。媒体交际技能又包括理解信息、筛选信息以及用媒体信息去交流和表现,其中理解和解释媒体信息技能是其中基本的信息能力。“通过审视媒体作品,他们发展了理解和解释一系列媒体信息的能力。”{11}
二
一位美国学者曾经这样描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特点:“媒体信息与符号制造术四处撒播,渗透到了社会领域,意义在中性化了的信息、娱乐、广告以及政治流中变得平淡无奇。”{12}的确,置身于媒体时代,媒体及信息已经构成了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学校生活还是课程都无法回避这一现实,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媒体而生活。那么,我们如何在被信息所包围的这个世界安身立命?如何让学生从容面对媒体、信息及文化,保持充分的反思与批判能力,从而过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显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其中最重要的选择。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图洛齐基曾经指出:“青少年在媒体充斥的社会里,赋有针对实际做出自我决策,能够行使创造性的、做出负有社会责任的行为的能力。”这一认识反映了近年来国际媒介素养教育形成的共识。国际媒介素养教育先后产生过三种模式,即保护主义模式、技术主义路线和行为指向型教育模式。那么,从我国语文教育看,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是对学生采取保护主义的策略还是采取技术主义的路线,抑或是行为指向型教育模式?众所周知,在国际媒介素养教育中,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为了使学生远离媒体文化的影响,一些国家曾经采取保护主义的模式,把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或进行有选择的媒介素养教育,以保证学生获得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事实证明,这种消极被动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直接面对媒体文化的素养。实际上,成效也并不显著。所谓技术主义路线,主要是基于功能与效率的考虑,是以培养学生的媒体技能及学习方式为主,从而引发儿童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它把信息交流的双方对立起来,过于考虑教学的效率问题,没有顾及学生的媒体识别能力及批判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不仅要掌握媒体交际技能及技术,而且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赋予批判性、开发性、能动性”。{13}毫无疑问,在第三种即行为指向型教育模式中,学生是以社会的主体身份出现的。用日本学者的话说,他不仅投入社会的语脉中,并且是拥有“建构和变革该社会语脉之能力者”。在此,媒体是这种语脉的构成要素。在这一模式中,主体建构和变革社会语脉的能力表现在,他是“依存于自身的个人史和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来消化媒体所提供的内容的”{14}。当然,其主体性还表现在能够议论媒体,能够利用媒体来表达自己的兴趣所在。换句话说,媒体既是学生接受并消化社会信息的手段,另一方面又是表现人们对于社会的表象、见解、经验和需求的手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