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的美
作者:佚名
因此,教师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法、体现灵动的教学艺术,更应该在教学中有多方位的探求和实践。这方面,各位有何体会?
盛庆丰:在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以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车辙”和“脚印”来贯串全篇;在教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我以“谁揾英雄泪”来进行整体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 陈: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第一册中,《小狗包弟》是一篇以“十年浩劫”为背景的回忆性散文,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以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劫难为背景的新闻报道。这些重大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主题——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在教学中,我扣住这样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悟和思考,让学生在心灵震撼的基础上有更深层次的追问和反思。
李天梅:灵动的课堂,既是“情感度”的分寸把握,也是对灵活处理文本、适时触发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和“燃烧点”的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巴尔扎克葬词》,要让学生感受浪漫主义作家雨果作品的诗意之美和作者对逝者的敬仰之情,可以在诵读和品味相关的语段后,通过语言形式的变化来获得。比如下面一段文字经过切分之后,其效果大有不同:
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学生从中真正读出了旨趣,读出了思想,进而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郭惠宇:灵动的课堂不仅是一次次别样的发问、发现、重组、整合等,也是一个个情感体验和陶冶的过程。现在的语文课堂,不少是没有情感的课堂,表现为:要么是单调琐碎、繁难枯燥的讲解(在文言教学中尤为明显);要么是浅薄甚至肉麻的煽情(伪抒情),掌声不断;要么融多媒体声像图于一体,求得表面热闹。这实际上早已远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不可取的。
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不仅要具有灵活的教学设计,拥有灵巧的教学创造,更需要养成灵性的教学素养,激活灵敏的教学情感,进而形成灵通的教学魅力。唯有此,灵动的课堂才会像一首绮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我们追求阅读方式的多变,拓展阅读的容量空间;但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是拼凑,不是时髦,不是为了贴上一个美丽的标签。阅读的方式不能决定阅读的质量,阅读的容量不能决定阅读的深度。新课程改革鼓励我们突破窠臼,去寻求更接近教学本质的途径,教师也因而形成自己灵气潇洒的教学个性与风格。
人物简介
郭惠宇 安徽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副校长,省特级教师,马鞍山市中语会副会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称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曾获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参与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传记选读》的编写,参与并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立项课题的实验研究,多项成果获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盛庆丰 安徽马鞍山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市导师团导师,马鞍山二中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教育教学教研成绩显著,参加多部教学专著、教材的编写,发表论文和学习指导文章20余篇。曾获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赵 杰 安徽马鞍山市红星中学高级教师,市骨干教师。曾获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市级精品课奖,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多项省立项课题研究。
张 陈 安徽省教坛新星,马鞍山市优秀骨干教师,马鞍山第二中学高级教师。参与三项省级课题研究,12次获省市论文和科研成果奖,共参与20多部教辅用书和读本教材的编写。
李天梅 安徽省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市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多篇获奖。参加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研究”,获省第三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主持研究省级课题“高中作文教学系统优化实验”。与人合作著书有《感受 思考 表现》《求真 尚美》。
[1]